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和思考,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阅读是一种启迪思想的过程,书写读后感,以展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莫言》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莫言》读后感篇1
读完这部小说感觉与别的小说不同,很是独特。
想了一下,我理解的主题是:表现中国农村妇产科医生的贡献和忧伤,同时勾画计划生育时代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就这个题材而言,够独特的了。计划生育,有点敏感。小说却写得非常尖锐,并深入人性。小说能够出版,说明社会的进步。不回避这个问题的两难,反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主人公姑姑形象鲜明,她作为杰出的妇产科医生,既接生了成千小生命,又扼杀了成千小生命。外表强悍、刚烈的她,内心却柔弱、纠结。她既骄傲又惶恐。无儿无女终其一生。这样的人物以往文学未曾出现。
围绕着生育问题,小说中有不少“死去活来”的故事,够大胆的。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说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是的,够魔幻的。比如姑姑怕蛙,因为蛙太像妇女和婴儿,她醉酒夜归在郊外梦幻被蛙围的情境,令人毛骨悚然。书中有很多幻觉的和荒诞的描写。
小说的结构特别,四封信和一个话剧本。完全打破了一般的叙述体。那个话剧,如作者自己所说,是无法排演的,完全是为了用魔幻的形式为主要人物安排归宿。
语言老道纯熟,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
这样的功力,让他代表中国作家首获诺奖实至名归。
《莫言》读后感篇2
火红的高粱在这片无垠的疆土之上蔓延直至天际。像火一般,原始、野性,富有生命力。
这部叫做《红高粱》的中篇小说于1978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中发表。而其作者,便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这是作者第一次透过这部书将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地图的版图上。在中华民族的眼中,红,象征着喜庆、生命力。在这片高粱地上,如同烈火团簇一般,人们的红褂、红裤、红头绳……如同头顶的烈日,像脚下的红高粱。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也似这片高粱般火热。与往常的小说不同,莫言用精妙的文笔将余占鳌与那些温润如玉的才子书生区别开来。那种汉子的刚硬透露着最原始的生命力。在与九儿一见倾心后与她在高粱地里野合。不顾旁人言论,依旧不改真情,敢爱;直到后来日寇侵入,带领着弟兄们抗击,为的是保住脚下这片土地,敢恨。性格刚强的九儿,在经历被父亲卖给单家,多次被妯娌陷害,村民言论纷纷之后,却依旧能够冲破封建束缚做回真正的自己。从不知人事的懵懂少女、到为人妇、为人母,再到酒坊的女掌柜,最后点燃高粱酒与与日军同归与尽……尽管这段爱情不被世人所看好,但她绝不会因此而放弃爱的人。牺牲自己,不过是为了保全豆官、保全她的男人,保全这片土地。
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那份富有穿透力的不羁,看到了他们为了追求,努力打破旧礼教。周迅主演的电视剧红高粱中胡希希演唱的片尾曲《九儿》中唱道:“身后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香。高粱熟来红满天,九儿我送你去远方~”短短几句歌词,但句句却饱含真情。九儿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的人们呢?这篇本充满野性和对原始欲望的红高粱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的时候,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莫言用那种残忍的力量,撕去了社会虚伪的温情面纱。尽管不是文学一般的含蓄而优雅的表达,直白的描写暴力肮脏与残忍却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的人性扭曲。
高粱地上的人们用自己的不羁和野性,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保护这片土地――这是一片被人民们踩踏出来的圣坛。当日本人将这片高粱地践踏在脚下时,高粱却并没有就此摧残。我始终坚信,不论是被剥皮示众的罗汉,还是余司令的挥泪斩叔,这些正义化作的灵魂将会永生永世的长存于此。
透在空气中甘冽的高粱酒的醇香,和着原始的生命力,弥漫在万里的高粱地里。
《莫言》读后感篇3
其实本来是想写一篇《秦腔》的都后感来着,但读完秦腔后发现,自己整个就没有书中所描绘的那种代入感,以至于读起来味同嚼蜡。毫无感触,可能读这本书得需要到达某个年龄段或某个阶段。于是就写个《蛙》的读后感吧。
第一次听说《蛙》这本书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那时候就感觉莫言这种有乡土气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点他的书,但当时上中学,没那么多时间。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时候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说实话,看完这本书的感触很大的。
文章主要讲了有个八路军父亲的姑姑,医术高明,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于是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虽然从“姑姑”手中接生的还在有几千名之多。但是丧生在“姑姑”手中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乡。她一边接生,一边带领她的徒弟们实行计划生育,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年轻时的姑姑强悍,有干劲儿,很有能力,根正苗红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嗓门大,胆子大,仿佛全世界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们爱戴她,只要是她接生,产妇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她动员村民们去做节育手术,逼迫那些怀孕超生的去做流产,有无数的婴儿夭折在她手里,甚至还有许多母亲也命丧于此。村民们开始怨恨她、诅咒她。读后感(.simayi.net)但她一直立场坚定,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甚至,自己的亲侄媳妇儿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过后悔,有过对自己工作的怀疑吗?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没经历过计划生育,或没有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冒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代价去超生。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过的《超生游击队》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段子,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妈说孩儿就是宝,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想。
再来说说姑姑这个人物设定吧。作者采用前后对照,把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写的非常饱满。我就是个学生,也不了解啥写作手法,我就来说一下对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内心的理解吧。首先,姑姑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工作,亲手杀死的自己的亲侄儿媳妇儿。当然这只是个意外,就是因为这件事,所有的矛盾都在姑姑身上爆发了。为计划生育工作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姑姑,直到中年才找了一个手艺人结婚。姑姑的晚年是在忏悔中度过的。
通过这本书,帮我们了解到了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黑暗的一面,但如果不是那些计划生育工作者们的腕铁手段,是知道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百姓的思想转变了,中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政府也开放了二孩儿,但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就此忘记。
《莫言》读后感篇4
当我在新闻上看到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很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莫言是谁呀?”爸爸告诉了我莫言先生的成长经历和他的书籍。其中我最忘不了的一句是,他是我们高密人。
“什么,他是高密人!”我不可思议地问爸爸,爸爸的的确确告诉我,他是高密人。我的心好像被触了一下,感觉不可能,这么一大作家,怎么会在高密成长的呢?
我让爸爸带我到书店去买莫言写的书籍,后来我也从电脑上查了一下资料。我为莫言是我们高密人感到很光荣,头上仿佛架了一座彩虹桥。也同时为莫言是我们高密人喝彩。
在网上,我搜集了大量莫言先生的作品。搜到了莫言散文《卖白菜》。我很好奇,为什么莫言先生会写卖白菜呢?我在网上一读,哦!原来是这样。莫言出自于高密市大栏乡,小时,他跟他母亲去卖白菜。由此创作了散文《卖白菜》。我第一次读的就是《卖白菜》。
这个故事讲述了莫言12岁跟母亲去卖家里仅剩的三棵白菜,遇到了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嫌弃白菜,莫言反驳她,最后,经过几分钟的纠纷,老太太决定买白菜,莫言代母亲算账多算了一角钱。这篇文章中“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多算人家一毛钱呢?给我的感觉就是母亲仿佛一点也不生老太太的气,而老太太又是拨菜叶,又是用手指戳,反而生莫言的气。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我希望,我们在集市上选购东西时,不要给买主找麻烦,卖主同时也不要给买主找麻烦。
《莫言》读后感篇5
?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年,《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蛙》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蛙》延续了莫言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莫言》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