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角落读后感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不是照抄原文,而是写出自己对书本的所得所感, ,读后感是大家在阅读完一本经典书籍后而写作的,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灰角落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灰角落读后感7篇

灰角落读后感篇1

新疆在我的旅行计划中一直排在第一位,可因为种种原因,每次出游都被迫放弃这个地方。也许正因为不可得,才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新疆的向往: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美丽多姿的天山、瓜果飘香的吐鲁番、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总之,那是种遥不可及的美。但自从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等一系列书后,新疆的形象在头脑中一点点鲜活起来,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会觉得是自己亲身走在清凉的河边或站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或徜徉在茂密的丛林中,时而会为沉重的生活而叹息,时而又会为人们的乐观而鼓舞。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孩,跟着妈妈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她们跟随着牧民的步伐进山、转场,在草原、戈壁、废弃的矿场聚居地艰难地经营着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在那里,自然给予人类的是繁重的劳动、匮乏的物资和严酷的环境,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自然的一小部分他们寂寞而卑微,隐忍、坚毅又乐观,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

作者的妈妈是一个能创造一切的“巨人”,凭着一双手在废墟中搭起一个家,并不断改造修缮,即便那只是个临时住所,也要用住一辈子的态度“折腾”它。她在零下二三十度靠着胸口的体温把从来没有在阿勒泰见过且毫无用处的金鱼带到戈壁滩上,只是因为“金鱼在水里游,像是这世上没有的一种花朵。” 她的努力也许并没有给家里的物质生活带来多大的改观,但正是她饱满的热情才支撑着这一家汉人在天遥地远的阿勒泰扎根生存。

有时艰苦的生活也会让人需要一些能够慰藉心灵的东西,比如酒。作者的杂货店里来过各式各样的喝酒的人,有买一杯散酒一饮而尽就满意离去的,有买一瓶二两装的二锅头慢慢啜饮无比享受的,还有一类酗酒的人,“这类人则总是以一种非常可怕的,简直可称之为‘精神’的态度酗酒。”年轻的作者开始并不能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喝酒,酒那么辣还要花钱,后来才渐渐明白“艰苦的生活太需要像就这样猛烈的,能把人一下子带向另一种极端状态的事物了。”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能够从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偶尔抽身出来去感受一下与天地为伍的艰辛与豪迈。

灰角落读后感篇2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

我从没有读过这样的书,书里没有什么逻辑,平平淡淡的叙事,却在我的眼前为我展开了一幅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美丽的地方的生动、自然的画卷。没有什么悲悯的话语,却总能带给我感动。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书荒的季节,图书馆看到阿勒泰直接拿着去借了。后来翻开的时候,读了两页便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作者李娟所描写的每一件事都能找到画面感。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无论是可爱的孩子,还是来来往往的陌生人,都显得那么纯净。在那种厚重,贫瘠的生活中。透过作者的文字、作者的眼睛,我看到了那个纯净、干净明亮的阿勒泰,看到了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牧林,优美而明亮。我能感受到那别样的温暖、丰盈和喜悦。

正是因为很久没有读到这么优秀的书籍,所以才会激动。看书的好处就是在作者的叙事中结合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脑海中那独一无二的那个胶片集。读了几遍,每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动。每当我想写下一些感想时,总是在想下一次我是否又能从书中感受到新的世界。我现在写是不是还是太早了些。最终,我写出来的仍然只能是我在读这本书的一些小小感受,对于这本书,任何的评价可能都是多余的。不敢写,也写不来。只能读书的人自己去体会。

我已经很久没有去享受过写作这件事,因为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不管是我的心还是我的语句都处于一种束缚当中。这种束缚来自于我所接受的教育、我读的书、我的见闻阅历、我所处的环境……我无法越过它们。而我想说的,想表达的都似曾相识。好像这世界的所有的见解、情感都已被人抒发到极致。而我的那些像风一样的细微感受,总是难以捉摸。

最后,节选一些段落,我希望未来自己无论是处于人间的角落还是都市的中心,我的心都一样游牧在广袤而孤寂的荒野上,能够去享受那清辉月光落在身上的美丽,能够抓住那些难以捉摸的细微感受。

灰角落读后感篇3

人活着,就是要一种淳朴的感觉。不论一生有多贫穷,都要活得开心、快乐、满足,不要抱怨、伤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而又漫长的,总会有离开的那一天。所以,不要有遗憾和不满,在眼轻轻闭上的时候,脑中浮现的都是美好和希望。懂得欣赏生活的美好,停一下,放松自己,生活就会晴空万里。

生活中,快乐其实就在身边。像书中的“蝗虫来了”一篇小文章,就充分的写出了穷人家的孩子的快乐。文章中的孩子,纯真,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喜欢观察蝗虫,它们正好对称的翅膀,灵活的腿,敏感的须子,这一切是多么不可思议,而这,正是童真的美好。欣赏夕阳,感受大地的温热,太阳落下,一轮圆月当空照。抛掉烦恼,享受美好。人为何要有如此多的要求和愿望,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意与外界交流分享快乐,这样做就只有一点,那就是永远的不快乐和不满足。人们常说:“知足常乐。”这句话人人都知道,而谁真正可以做到呢?用淳朴的眼睛欣赏世界,世界也会变得美丽。但我们总是太过虚荣,为了那远在天边的理想而奋斗一生。而其实,当你静下心来,看看夕阳的余晖,大海的波浪,鸟儿的飞翔,享受身边的一切,你就会觉得,这一切有什么值得你哭泣和悲伤?当你为了物质去追求的时候,停下来,享受生活,物质也变得没有那么重要。累了,就休息一下,受伤了,就等它愈合,停下奔波的脚步,品味近在咫尺的美好。而且,对于无法改变的事实,要欣然接受,不要与它做无谓的抗争。也许,仔细想想,它们也挺好。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可爱美好的小文章,有袖珍兔不“袖珍”,金丝熊“小耗子”,慈祥的奶奶,善良的母亲,和他们之间微妙的爱。这些,都是贫穷但不低贱的好人,这些,都是幼稚但不缺乏美好的生活,我向往这种生活,但是,应该不会拥有。

我喜欢这本书,就是因为它的淳朴和淡淡的一抹乡情。再浓的咖啡,也不如清香的茉莉花茶……

灰角落读后感篇4

今天我要分享的一本书名叫《阿勒泰的角落》。这是一本散文集,书中的内容全部来自作者一家人在新疆过着游牧生活时的真实记录。正如对此书的简介里所说,“这里是阿勒泰,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打开这本书前,我也很少想过都市生活以外,会有怎样不同的生活方式。

本书写成于零几年,所以在偏远的阿勒泰,几乎隔绝的电子设备,保留着最淳朴的民风,书中故事的主人公,常常是游牧过程中遇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家,短暂的相识相处,或许昨天还在谈笑,今天就将隔着茫茫戈壁,与无边的大草原天各一方,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惊叹于世界之大,多少不为人知的、难以想象的生活在同时进行。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奇妙又真实的感怀,为我们交织构造了一幅阿勒泰风景画卷,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这本书令我身心放松,似乎通过文字,我沉浸其中,就已跟随作者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游览了阿勒泰四时的光景。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世界充满太多未知,无法预测的不一定是坏事,谁能想象未来的事,未来十年后的我一定要在哪里过怎样的生活呢?这世界有60亿人就有60种生活方式,没有人规定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只要尽己所能的去热爱,享受眼下,便是真正的意义。

灰角落读后感篇5

李娟的作品语言质朴,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很多专家所说的文采,但是却饱含着人性之美,这是她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开篇的《一个普通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仅仅缚住一个人。

?外婆的早饭》中写道: 于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里的火炉旁,总会围过来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还有人在路上远远地朝这边打招呼,急急忙忙往这边赶。他们以炉灶为中心紧紧围坐一圈,高兴地说这说那,不时帮忙往炉子 里添一块柴。稀饭沸开了,就赶紧帮着揭一下锅盖。每到那时,外婆就会进帐篷捧出一摞碗出来,为他们一人匀出小半碗滚烫的米汤,他们连忙感激地接过,谢个不停。然后在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和炊烟里,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饮。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和牛哞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瞟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着点点金黄。

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它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时光啊…… 但是,正在最感动着的时候:"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 太阳晒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还没有睡够?……"

真是窝火!也不知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

?三个瘸子》中母亲责怪李娟:老人给的东西怎么能拒绝?哪怕是五毛钱也应该收下。

读了李娟的文章,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人与人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是暖暖地关心么?是美好的祝福么?是真诚的相处么?

灰角落读后感篇6

喜欢上几米的书是从他的画开始,图画很精致,每一幅画都诠释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现代都市人的真实写照,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给人一种熟悉的,敢想而不敢言的感觉,令人遐想,引人深思……

在一次意外中邂逅了几米的新书,欣喜中把它“领”回了家,坐在书桌前开始细细品味几米的新作――《躲进世界的角落》。

“我心里有一个小孩,每当她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她就躲进角落。”作者在最后的编辑笔记里让我们有一个安静的空间去思考。世界在现实和虚拟中来回转换,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孩,那是另一个自己,喧闹的世界,复杂的生活,当生活充满失望、寂寞、寥落、无趣、迷惘时,我们开始学会躲进世界的角落,躲进那属于自己的`空间。为什么要躲进世界的角落呢?是因为太寂寞吗?还是不喜欢这个世界的喧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去躲进角落,那是一种释放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回短暂的安宁,就像几米说的,躲进世界的角落,保持安静,忘记时间,做回自己。

世界真的如几米所说的很奇妙,它让人快乐,也让人忧伤。它大方地让人怀抱希望,也残酷地要人面对失望。有时可以说,躲进世界的角落是一种逃避,选择逃避忧伤、失望等等,但我们不可能一直躲在那里,我们还是要面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躲进角落只是为了给我们时间去确定自己的方向,去坚定自己的信念。几米说,但是如果我们轻易放弃我们该做的,世界同样也会放弃我们。角落不是给我们逃避的地方,我们要学会的是从那安静的角落中领悟生活带给我们的挑战,还有,那永不言弃的坚定。

躲进世界的角落,想把角落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想忘记一切,好好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想看时间过了很久以后的世界,但其实世界没有变,依然什么都在,但无论世界有没有变化,我们都能接受,让我们一起笑一笑,重新面对这个奇妙的世界……

――“我心里有一个小孩,她每一次躲进角落,都只是暂时的缺席。因为,她需要一点时间,重新找到她在世界的位置。”

以前读童话的时候,最最喜欢的角色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大声说出真相的小孩。没有阅历,所以不必做作;没有负担,所以不必虚伪;好像是《苏菲的世界》里说过,世界每天都是新的,而老去的是我们看几米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曾经也有过那样鲜锐的视角和锋芒的个性,只是在时间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被磨平了。什么时候抹去心上的灰尘,或许下面还会露出原本鲜明的颜色罢~

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灰角落读后感篇7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

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

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灰角落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读后感读后感作文精选7篇

葵花读后感7篇

社戏读后感社戏读后感7篇

人间读后感读后感7篇

折磨读后感7篇

做人读后感7篇

正面管教读后感读后感7篇

中国古代寓言读后感读后感7篇

读后感作文大全读后感优质7篇

《风波》读后感7篇

灰角落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1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