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赞赏和批评,分享我们的观点和感受,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陷入沉思,然后写下属于自己的读后感,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篇1
可以说是对于这本书,真是相见恨晚,因为里面谈及的好多问题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决了。
自我承认是一个内心戏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总会考虑到很多东西没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我好久没有给朋友圈的人点赞了,如果我给她点了赞,另外一个人看到我之前没有点赞怎么办,还有如果我在某个人发的朋友圈评论了,她不回我怎么办会有点尴尬。
然后总会给自己设置不同的未知困难,比如我想转租房子房东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转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广州,然后房东不给我押金咋办。用一个朋友的话说,你们女生真是醉了,事情还没有发生,就预想着有个困难在那里,我跨不过去怎么办呀?欸欸,就是这么事多,我自己看着这些小九九都心烦,太累了。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学的书,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相反,而是目的论。原因论是发生事情导致结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导致的心理问题,以过去发生一些难受的事情为因,导致现在的”我“有不开心的症状或者说是抑郁症。而目的论,是”我“遭遇了悲伤的事情,我需要悲伤的情绪来使我坚持我下去,正是因为我需要才有选择悲伤或者抑郁。而事实是,我可以选择这次事情作为一次经验,我选择去面对它挑战它,我至少战胜了它,是一个勇敢的人。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之前总是找借口,我现在这种软弱的性格,就是因为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也没有得到过肯定。其实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不能因为童年没有陪伴,我就选择自暴自弃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为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夸奖而自我否定。
其实有些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有人说过,”任何事情只要考虑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是好处还是坏处,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坏取决于主观的看法。
文中主要观点之一是学会课题的分离,如我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从理性上分析,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没有办法左右别人的看法,再说了没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总是放大自己身边的小事情,陷入一种过度思考的情况。这里课题分离我只讲了一小部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书哦~~
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说的,“我想一辈子做个钓鱼人,像个白痴一样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鱼的心情了。”其实往往是自己伤害自己,所以,也想对那些抑郁的人说,不要和自己纠结也不要责怪自己,你没有错。
文中还提到人生的意义,这完全是一个主观问题没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现在有了答案,也会随着时间自己的三观改变而改变,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它意义,你想有它有什么意义就有什么意义。
最后,要关注于当下,不要执着于过去,也不要过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来,当下才是进行时才是最可靠的。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篇2
20xx年,应该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败。同时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实是从一开始就在冥冥之中决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接触到什么样的人,人生能走多远。
其实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我羡慕着周围的人、我也希望我能变成其他人。我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也有限,没有背景、没有房、没有车、没有钱、大龄女性还没结婚、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人生何其失败,想要的都没有...想争取的从来不会到我手上....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越长大越发现“万事如意”太难了…申博士失败、国考失败、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惨痛经历、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绝望....也许我的一个借口吧。我已经分不清自己走到这里是实力还是运气,我觉得运气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会在运气“用光”的时候这样颓然不振,对过去、对整个人生都充满了失望。
也许是自己已经经历过一遍了,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实道理很简单,天生的因素和过去没有办法改变,出生的时候也没有人问过我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以这种方式生活(我其实...真的宁愿我从未来过,这个想法一直没有改变),但是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我们都有重新选择如何去生活的权利。所以,过什么样的生活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也许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独终老,那么我也要让自己开心快乐地孤独终老。
人生贵在不断学习、不停思考、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这个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给自己的。这本书,仿佛让我自己复习了一下20xx年的痛苦与释怀,有很多时候,这些道理,不经历,永远没有办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应该进行比较,做自己就好。活在当下,认真活着。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篇3
深受世俗眼光的困扰,好友向我推荐了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光看书名就很吸引人。对于这本书并不陌生,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师分享过。这本书在前段时间粗略地看完了,但如果不写点什么,总觉得自己好像是没看过一样,为了能写出点什么,再次翻开此书,踏上敢于被讨厌的心灵之旅。
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以一个青年人拜访哲人为主线,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为基础,一步步明晰一些概念,解答我们的人生疑惑。本书共五章,下面从每一章讲述所得。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开篇介绍了阿德勒的哲学,关于阿德勒,我们并不陌生,大家都听说过《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为这件事赋予怎样的意义才更重要。
对于第一夜青年人的`疑问:“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文中给出了明确的答复: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这让我想起来一句话——我们所跳的坑,都是自己挖的。当我们选择了“不幸”这并不是我们真的生存在不幸的环境中,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不幸”对我们自身而言是一种“善”,是一种保护作用,我们找到了借口,从而免于承担责任。
我们能够改变自己吗?
人们常常下足决心不改变。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因为改变自己充满着不安与恐惧,且面临着风险,也许会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所以说,改变自己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所处的环境,而是缺乏“改变自己的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察觉自己是不是也下定决心不改变?不愿意改变的背后在恐惧什么?自己有没有“改变的勇气”和“获得幸福的勇气”?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关系之中,这就是人的本质,逃无可逃。人类自诞生以来,所做的一切,无外乎怎样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十分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
在这一章节中主要讲述了自卑感、自卑情结、价值感和优越情结。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的差别是自卑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与进步的契机。例如因为学历低所以更要努力工作,而自卑情结则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成某种借口在使用,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与前者相比,后者则是缺乏改变生活的勇气。
“优越情结”指的是面对自卑情结没有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而是采用其他手段去补偿,比如“权势声张”,通过权力或者名牌服饰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在人际关系中,还存在着“竞争”,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随之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结和优越的情结,而正确的想法应该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不是我的敌人。”这样说来就再把世界当成危险所在,也不用对别人产生敌意,人际关系的烦恼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这一章的标题很犀利。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渴望得到被人的认可,比如父母、领导、朋友、同事等。但书中给出了鲜明的观点,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也没有必要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而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过于期待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课题分离是整本书的核心观点。文中提到了把自己和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一般来说,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这是谁的课题”应该如何辨别呢?
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谁来承担?
这种观点看似很自私,但实则是充满智慧,像我这种爱操心的命更应该少管闲事,放下别人的人生课题,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关于自己的人生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更要明白“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在上一章提到了课题分离,这是人际关系的起点,而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即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有自己的位置”,这个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国家等,还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以及时间轴上的过去和未来。
这一章并未涉及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而是讲述了要想有价值就要对被人有贡献,同事倡导人和人的平等关系,这一章有很多的内容不是特别理解,未对我有启发作业。
但提及“被讨厌”,我们确实缺乏这种勇气。比如某个学生讨厌我,我会因此很难过,而看完此书,我会认为“学生讨厌我”这是学生的课题,而不是我的课题,我不需要为此负责,也不需要去认同这种“因被讨厌而难过的感受”。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的当下”
第五章的章节最多,“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信用和信赖的区别”、“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工作狂是人生谎言'”、“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甘于平凡的勇气”、“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舞动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我一直很赞成活在当下的观点,过去已经过去,无须悔恨,未来还未来,不必担忧。只有当下的此时此刻属于自己。《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就讲到了如何进入当下,感受自己的呼吸,做自己思维的旁观者,不评判,保持察觉。
当下最美好,愿我们都有认真活在当下的能力。
这本书看完了,好像又没有完全看明白,如果时机需要,应该再翻一翻,被讨厌也是人生常态,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也就拥有了人生的自由。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篇4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篇5
最近读完《被厌烦的志气》,它没有小说那样华丽与曲折,但却给人无比的力气,让人深刻的反思与启发。全书围绕哲学家与青年人的辩论与对话绽开,深化浅出,余味绕梁。以下共享触动我的几个点。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验中的刺激而感到苦痛。确定我们自身的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验,而是我们自己给予经验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给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诞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实行的行动。你可以选择接着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变更,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变更”的决心。变更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担心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简单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变更又胆怯
变更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冲突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志气,想变更生活方式须要很大的“志气”。面对改变产生的“担心”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自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胆怯
被他人厌烦,胆怯
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厌烦或者不喜爱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开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须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假如一起先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傲慢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竞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恒久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筹,走在后面也不须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给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冲突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索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别,区分清晰究竟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别,就是能够分清晰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假如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仔细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别的角度动身,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吩咐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事实上是为了满意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瞒,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状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知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确定就行,并且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担当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厌烦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厌烦。假如你不想被人厌烦,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意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明显,这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四周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厌烦是件苦痛的事。我们都想不被厌烦,但这是不行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厌烦。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胆怯
被别人厌烦、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假如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厌烦”是我自己的课题,我有权利自己选择;”别人是否厌烦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方法左右。即使有人厌烦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假如你看清了这一点,信任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洁,人生也是一样。最终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需有人起先。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看法就是这样。应当由你起先,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被讨厌的勇气书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被误解的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