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的赞美,也可以是对作品的质疑,它展现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读后感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学评论的形式,让我们参与文学界的讨论和交流,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孩子你慢慢的来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孩子你慢慢的来读后感篇1
最近,我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一种震撼久久地在心灵深处荡漾。书的第一篇就是《孩子你慢慢来》一文。
“我”去买花。一个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去绑花。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老祖母的粗声骂语没有让他放弃,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好一个“孩子你慢慢来”,好一个“用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等待一个五岁的孩子从容去做一件事情。这“等待”意味着什么呢?一份耐心还是一种宽容?一个欣赏还是一腔期盼?一种信心还是一股力量?一种母亲的温柔与善良洋溢在字里行间。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等待孩子慢慢长大,从容长大!
文章给我的震撼在接下去作者所描绘的昔日学校的“体罚”现象,这种景象一定会令每一个阅读它的人心惊胆颤的:林老师用很长的藤条抽没有交补习费又没法完成黑板上第三题的王爱莲,“直抽得鲜血顺着她虬结的发丝稠稠地爬下她的脸,染着她的手指,沾了她本来就肮脏的土黄色制服。”“张小云没有交作业,老师要她站在男生那一排去,面对全班,把裙子高高地撩起。”“李明华上课看窗外,老师要他在教室后罚站,两腿弯曲,两手盯着一盆水,站半个小时……”要不就是张炳煌得了个“丙下”,老师把一个写着“我是懒惰虫”的大木牌挂在他的胸前,要他在下课时间跑步绕校园一周。那时,作者11岁。
当昔日的镜头那么清晰地被文字所反映时,一种悲愤、怜悯、同情、惋惜乃至一种无以名状的心情久久在心头萦绕。等待一下!等待一下多好!老师等一下,也许王爱莲就能解完题目;张小云就会完成作业;李明华就会转头看黑板,张炳煌的成绩就会从“丙下”上升至“丙上”。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我们只要等待,他们都会慢慢地开出绚丽的色彩。可惜不是每一朵花都能开到凋谢,有一些花或许未开放就枯萎了。故事中的这个被藤鞭的王爱莲,在故事的最后,就带着三个弟妹,跳进了爱河。一条水很脏的河(好有讽刺意味的河名)
文章基调有些温婉、凄伤,但很现实,也很真实,这是作者的亲眼所见,亲身体验。当文章最后,又出现文章开头的那“耐心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那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一个5岁孩子从从容容地专心做一件事情,把蝴蝶结扎好”的镜头时,我的心里竟一阵阵的颤抖,这个夕阳下耐心等待的镜头已经刻骨铭心的烙印在心灵深处: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一句话,暖到心里。“孩子,你慢慢来,前面的路还很长,你要从容走好每一步”。站在窗前,面向操场,我对孩子们说。
静静的夜晚,我坐下来,泡一杯茶,静静阅读此书中纯净的文字,让字里行间飘荡着的祥和宁静的气氛慢慢在我的室内飘散开来。
孩子你慢慢的来读后感篇2
本来,我并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龙应台是个什么样的人,而当我看完了这本上《孩子你慢慢来》以后我渐渐有些了解并喜欢她了,同时我又特别羡慕华安有这么一位既是母亲,又是朋友的妈妈。
在《孩子你慢慢来》中,龙应台有了一份伟大的职业—母亲。这本书的开篇有些吓人:在龙应台读书的那个年代,孩子们在学校里没有尊严可言,有的因为顽皮只得头顶一盆水被老师罚站;有的因为考试成绩差,所以必须带着“我是笨蛋”的牌子在操场跑一圈;甚至更有同学因家境贫困交不起补习费而受到老师的反复刁难与体罚…在这种冷酷的环境中艰难地生活着。于是,深受其害的龙应台,在做了母亲后,十分爱自己的孩子,以一种耐心、平等、潜移默化的方式,竭尽全力为她的孩子创造温馨自由的成长空间,把自己的儿子教育成一个“像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我多么羡慕龙应台的孩子啊!他们的妈妈总是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们相处,而且相处的十分融洽。无论孩子有多少个无知的要求,比如说妈妈要很温柔、要妈妈不打人不骂人、要妈妈不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龙应台全做到了,她希望她的孩子顺其自然慢慢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但愿天下所有的妈妈都能和龙应台一样,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多点耐心、多点时间,让我们慢慢来,那该有多好。这样我们就都会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孩子你慢慢的来读后感篇3
我爱读书,却不甚读教育理论的书,枯燥的字眼很难让我静下心来。手指在几本书脊上徘徊,最终抽出《孩子你慢慢来》。“孩子你慢慢来”这几个字尤其入眼,这个求快求精的时代还能有这样一隅安静的角落??这几个字那么的包容,又极具魔力,吸引着我读下去。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这是《孩子你慢慢来》中序篇《蝴蝶结》中的一段文字。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于是,我一有时间就打开书本,完完全全投入于阅读中。没有音乐清茶相伴,就是那么简简单单地阅读,朴素真实的文字沁入心脾。
看《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成长的快乐。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人很难说出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动,而喜悦,而舒畅,可确实就是能感觉到在笑,那种嘴角轻轻扬起的笑。对,看这本书时心情一直如轻风般缓缓流动,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读的时候总是自然而然的想起自己当妈妈的情景,想起小人儿成长的温馨片段。
在整本书里很多温情的片段,带给人暖暖的感觉。
孩子你慢慢的来读后感篇4
第一眼见到《孩子你慢慢来》时,就买下了这本书。毫不犹豫的原因是,我曾见到老师的桌子上放着这本书,我很好奇,是什么故事让老师都会去看一看。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是“母爱”和“亲情”。
这本书的作者龙应台我并不熟知,但看了这本书后,我可以很肯定,这是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书,记载了龙应台的两个儿子华安以及华飞成长时的一切、全部,虽然并没有一丝一毫都写出来,但是散文中的情感却足以表达了一切。
华安比华飞大四岁,他们互相笑称对方“葛格”和“底笛”,这让我呢感受到了他们不可切割的手足情谊,从一开始的华安对华飞的“敌对”,到后来两兄弟的打打闹闹,之中有一条无形但圣洁的纽带拴住了他们之间的血缘。有时不经意的打闹,完全漏出一种特别的气息。
还有他们的母亲——龙应台。龙应台在这本书里扮起了严母、慈母的形象。她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对德国的教育方式大惊小怪,在一方面比较严格,在另一方面又是另一回事了。我真希望全天下的母亲都能像她一样,牵着孩子慢慢来,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
虽然华安和华飞一开始并不友好,但随着时光飞泻却像蜜糖一样甜蜜、黏黏的。我和姐姐也是如此哦。一次我去姐姐家玩,不知怎么的,姐姐对我开始冷淡起来,我一时气愤也不去理她,但是过了一会儿,我们又和好如初了,又相互依靠在一起玩耍了。其实啊,亲情就是这么easy呢!
读完这本书,我想说:珍惜眼前的时光和爱!
孩子你慢慢的来读后感篇5
孩子你慢慢来,长长的路慢慢的走。
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位母亲在用自己美丽的一生去了解孩子,去感受孩子的世界。这位母亲就是龙应台,就像华安说的,母亲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他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这位母亲是伟大的,聪明的。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
但是我知道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幸福的,所有的孩子都是幸运的,孩子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我不羡慕华安和华飞,因为我相信我的妈妈也是世上最爱我的人,母亲曾经一定说过同样的话:“孩子你慢慢来。”
当读到这本书时,我仿佛看到一位母亲就在我面前用她那温柔的声音,给她的孩子介绍这个世界,她们手牵着手,在秋天的黄昏之下,踩着铺满美丽金黄的叶子的小路,欣赏着小河轻轻流水之声,感受着斜阳浅照的温暖。我仿佛看到一位母亲就在我面前,用她那童话般的声音,给她的孩子讲故事,她们搂在一起,一起走进童话世界,一起用天真可爱的心去看这个世界。我仿佛看到一位母亲就在我面前,用她那细腻的心教她的孩子做人,她们愉快的聊着这个奇妙的世界,一起探索发现这个美好的.世界。
孩子,你慢慢来。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们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母亲,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她们不求回报,唯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可以平安健康,幸福快乐的长大。如果人生路上你累了,不要急,慢慢来,想想你的母亲,不要跑远了,让母亲可以时时刻刻刻看见你,不然她们会担心是不是失去你了。所以,孩子们停下来等一等母亲吧,就像小时候母亲等你一样,给母亲一些依靠吧,就像小时候母亲给你依靠一样。
所以,天底下所有的孩子们,你们慢慢来,长长的路,可以慢慢走。
孩子你慢慢的来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我孩子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