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用词和叙事技巧,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在读后感中,我们会强调书中的重要主题和中心思想,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人生1到150的读后感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生1到150的读后感篇1
?于丹趣品人生》中讲了一则小故事:一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启程前差役必要清点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将他的头发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给他换上,然后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来,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环顾四周无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纳闷:那么我到哪儿去了呢?包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公文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忙碌的事务。于丹说:“当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着,过分关注于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就会 。表面上看,和尚还在,…… 。”
真是这样,多年来,这颗心哪,承载着七七八八,不堪重负。被愈来愈快的生活节奏裹挟着,忙碌、打拼、奔波,行色匆匆,就仿佛《红菱艳》里穿着红舞鞋跳舞的女主角,欲罢不能。忙工作,忙家庭,忙朋友,孩子、房子、车子、票子,唯独忘记了身子——自我的存在。
于丹在书中摘取了《菜根谭》中一段话语 “ 。”她说:“ 。…… ?”“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她举了个例子:清代大文人李渔在家乡修建亭子,取名为“且停亭”,并附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是啊,曾几何时,悠闲,对于我,对于很多人,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了!在漫漫人生路上,是该停停脚,静静心,洗去征途上的浮躁和疲惫,让自己活得更从容更轻松更洒脱。试想,诸葛亮如果不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岂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了散淡,才能不失自我,保持本真,才能文韬武略,神机妙算,才能成为“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传奇。
不要迷失了自己,时常停下来,找回生命的本真,享受生命的真谛,体会生命中的一种闲适、从容。直到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吧。
人生1到150的读后感篇2
读完路遥先生的《人生》后,我为高加林因离开生活与现实的根本即使远飞国,而后又回到生活的起点,把任别人的生活折腾得一塌糊涂、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塌糊涂。也许高加林的人生是小说中的或者更多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现实中很难有人如他一样短短时光大起大落。但是这本书还是让我的心里沸腾了起来,我想到了我现在的人生。
?事业篇一》
我曾经倔强的现在大城市立足,可惜打了两年工,找的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样的工作,就那样去干了,心里不认可,但又得以挣钱为目的,而终于是没办法挣到够花的钱,于是乎就回来了。回来连续考了三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才考上了乡镇公务员。现在在办公室里干着文书的工作,一切都似乎固定了,上边让放假才能放,有关系才能调动工作。总在思索自己不被领导重视,还经常挨骂的原因是为何?高加林的命运自己不能掌控,但是命运每一次给他一个机会,他总能得心应手的应付,展现自己的才华,能干好教师、能做好记者、写好报道。而我呢?我能胜任什么工作?为何在领导眼中从没有真正重视过我,批评的话语从不加考虑就能做出,终究是我没有令其真正尊重的东西,我又该怎样去获得?
?爱情篇一》
我有曾经暗恋过多年的对象,但是仍然没有把爱说出口,一直是朋友,有过很多次的试探,感觉到对方没有一点那方面的意思,自尊心就胜过了一切,把他全部忘怀。如果我能够隐去我的自卑,义无反顾宣泄我的感情,让对方知道,那么即使丢脸了估计也不会遗憾。
?婚姻篇》
我不知道我是怎么样选择婚姻对象的,在那样一个空窗期,没有谈过恋爱。被疯狂的追求冲昏了头脑,让甜言蜜语盖过了很多被忽略的现实,也就是那样急于结婚,害怕没有人爱,害怕被剩下,于是就选择了现在的老公。
但是我没有放弃过改变现在命运的想法,一直想按照我的理想打造他,使他上进、有出息,挣大钱、创事业,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未来。也使自己能丰衣足食、享受大城市的生活。
人生1到150的读后感篇3
人生有无数的选择,我们总希望选择正确的道路。就像做题总想做一百分一样。
但是成年以后才发现,哪有那么多是非对错,黑白分明,生活大多是灰色地带,每种选择都没有标准答案。选择了走下去就对了。
当然,为了避免重走前人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前辈会给我们无数告诫,但是年轻气盛的小青年们总是听不进去的,千人言万人语不如实实在在的跟头最教育人。第二种就是多读书,经历并体会别人的人生,增加间接经验也可以避免多走弯路。
关于爱情,这玩意无法捉摸,没有特点可循。高加林和亚萍是相似的一类人,张扬聪敏有大野心。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理想,三观非常合适,但同样自私。爱自己比爱别人多。
巧珍如同金子般的女人,温柔贤惠,善解人意。因为环境局限导致没有文化,和加林没有共同语言更没有相同的三观,更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加林在最初失意的情况下是巧珍给了他温暖,所以相爱相恋,但加林更爱自己和自己的前途。所以有机会成就自己的时候他选择了亚萍,三观合适,物质乐观,事业爱情双丰收,又有多少人能抵得住这种诱惑?
命运爱开玩笑,人生跌宕起伏。加林再次跌入人生谷底才看明白了一切的真相。亚萍爱他,但更爱她自己,本就是一类人。至于他自己,真的爱巧珍吗?还是爱巧珍对他的爱?
物是人非,爱情如烟,说不清道不明。不如像巧珍那样,选择了就努力去热爱,热爱生活,热爱身边对自己好的人!
人生1到150的读后感篇4
第三部的感觉是沉重的,开篇那种扑面而来的乡村小调的`感觉早已不见。时间像无声的小偷,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记忆。上校疯了是我完全没有想过的。那样的一个人怎么会疯呢,那样的一个人怎么能疯呢?可他就是疯了。看广场上那一大段描写的时候我看得飞快,心里乱哄哄的,不停地鄙视着冲上去的人们。但同时也在期待着一个大人物从天而降,就好像站在刑场等待着骑着快马飞驰而来的钦差,来喊一句“刀下留人”。直到我翻了页,进入了下一个自然段,只见一句直白又精炼的叙述摆在了那里——上校疯了。这是英雄末路,还是最残忍的一种方式。
初中大张老师的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虽然原句是鲁迅说的,可我就是忘不掉那个场景。
“悲剧是什么?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大家看。”
上校变成了孩子,一切仿佛回到了起点。人生是轮回么,朝气,光芒,智慧,苦难,磨砺,屈辱,这些留在沙滩上的印记会被海浪一点一点冲刷,无论它曾经划得多深多大。而后也继续有人写着,画着。我们都在海上漂着,或许偶然间可以闪烁微光,或许转眼就被巨浪卷入海底。挣扎着对抗生活,对抗命运,挣扎着跃出海面,然后继续翻腾。
人生1到150的读后感篇5
昨天读完《人生海海》第二部前4张,今天读完后四章,不由得解开了许多对于上校的疑惑。
1.老保长对上校的态度转变
上校刚刚从军回村时与老保长结下的梁子,对于日后上校对老保长的帮助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老保长受了上校莫大的好处,上校即便在监狱受难,都还惦记着老保长的生命安全,不忘记要帮老保长还清赌债,上校对于老保长的恩情,远远大于他俩的过节。
村里所有人都叫上校“太监”时,他很少恼的,村里人有事,他不计前嫌得帮,他也不要什么回报,只要一碗面做报酬,看的出,上校实际是一个善良、有情义的人,所以,不难理解,上校被审判时,老保长拼命维护他。
2.老保长满口下流话,但是却是一条好汉。
老保长在小说的出场就给人一种下流的印象,在“我”眼中的好感度很低,“我”甚至一度因为老保长跟自己敬爱的爷爷抬杠而认为他是坏人,但是老保长虽然明面上当过日伪军的保长,但是私底下却做了不少好事。
若非知道老保长的为人,以上校的聪明增们会带一个做过日伪军保长的人去自己地下工作的地方,甚至还让他接触过自己的顶头上司。
3.满口道理的爷爷成了“我”心中最大的 反转
“我”几乎是在爷爷的教导下长大的`,从小听爷爷讲道理,听到后来“我”甚至都能用他讲的道理来反驳他了,但是在自己儿子的名誉问题上,在自家的面子问题上,爷爷关心则乱,极其不理智得做出了揭发上校的举动,让“我”们一家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他变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坏人。
不得不说这篇小说的角度,以小孩子的视角来探索和理解成年人的世界,一边像局外人,一边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再加上麦家独特的人物描写,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鲜明独特。
人生1到150的读后感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