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我们对书籍的评价,鼓励他人也去阅读,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阅读兴趣,有助于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读物,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九月秋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九月秋读后感篇1
兔年新春的第三天,我和爸爸妈妈读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是唐朝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这首诗的意思是王维独自远游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总揪起我对你们的无限思念,遥想你们今日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却少了远方的我,少了你们无限思念的兄弟。
我们现在正在欢度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在外找工的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他们不嫌车票贵和路上的辛苦,也要回家乡过年,和亲人团圆是他们最开心的。
我们小学生大多数都在亲人的身边,没有远离亲人的感觉,但是我也能时时感觉到亲人们对我的爱。我现在要努力学习知识和本领,长大以后孝顺他们,尽我的孝心!
九月秋读后感篇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京城长安,看到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思念家人提笔写下的佳作。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这首诗的绝唱。该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漂泊他乡,日夜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感受,特别是佳节来临时,思乡怀亲之情会更加强烈。
这种感觉何止作者有,其实,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
记得有一次,妈妈有事出差去了,便把我送到外婆家。虽然,外婆特别疼爱我,可时间一长,我还是想念妈妈。就在春节临近时,我更加想念妈妈了。外婆发觉后,让我拨通电话和妈妈通说话。每次听到妈妈那熟悉的声音,我就特别高兴。这正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情写照吧!
九月秋读后感篇3
偷星九月天是一部轰动青少年的儿童漫画,用我们班同学的话来说,不看偷星的人就是超级out了!然而,偷星里帅哥美女众多,到底最爱那个还是可以一一比较评论滴,所以,我的第一篇关于偷星的文章主要评论的是偷星里的美女。
老实说,在偷星里我比较喜欢的主要是一些反派的配角。最喜欢的,就是被称为夜魔女的莉莉丝。莉莉丝是一个神秘的人物,长得极漂亮,不过我喜欢她的原因不是因为她的美貌,而是因为她的性格。一个外表神秘的人物必定有一颗神秘的心,莉莉丝就是这样。莉莉丝一头乌黑的披肩长发,她的眼睛是淡淡的蓝色,显得很温柔,比较狭长,和其它人的眼睛画法不一样,苍白的脸上最显眼的是一颗乌泪痣,让本来就忧郁到极点的莉莉丝更加冰冷忧伤,终年一身黑衣的她,难道不比别人冷漠神秘吗?莉莉丝是堕天使中的一员,这并不让我感到奇怪,因为她悲惨的身世。看过知音漫客的人大概都知道,莉莉丝曾有过一个哥哥。他是她的唯一亲人,他和她相依为命,他和她同生共死,但是因为别人,她因一次意外杀掉了他。在这之后,拥有第七感的莉莉丝像一个冰冷的杀人机器,会毫不犹豫的听路西法的命令杀掉任何人,直到遇见十月。她从十月的身上看到了死去的哥哥的影子,因为他,她背叛了路西法,救了黑月铁骑。
我不能不爱莉莉丝,看了我的这篇文章,相信你也一样。
九月秋读后感篇4
我首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朋友家中,封面上那一行醒目又感动十足的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偷星九月天》。
作品大致是写一群少年为了保护自己所喜爱的人而开发第七感,为了拯救地球而燃烧生命。他们的勇敢、机智、冷静、执着、坚强······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当看到四月为了保护三月,破军为了保护伙伴,贪狼为了保护人类而燃尽自己最后的力量时,直至牺牲时,我都不禁流泪了。
刚开始,我很关注琉星,他的形象傻傻的,总是有很多笑料。但谁又能想象出他成长的如此迅速,从原来那个总是躲在九月背后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可以保护大家的男子汉。从暗月战队的插手,k的阴谋,我一直都很惊讶,我的心情总会随情节的起伏而起伏。
对于暗月战队,我一直都很反感,他们总喜欢“唱反”,直到青灰六号战胜沧月后所说的话,才让我对他们的看法改变——“不会有人被处死了,呵呵!”我突然觉得每个角色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只是信念不同罢了。
有很多人都不喜欢玄月两面角色,认为他只会破坏,但我始终不愿相信他是反面角色——路西法(玄月另一身份)。从他救四月及一月的情况来看,我依然认为他是黑月铁骑中的大哥哥,只是为了保护弟弟、妹妹们而被迫破坏,其心中一定有什么要守护的东西。
看完了这本书,我很纠结,因为其中的情感很朦胧,与我们的生活类似,但又不同。尤其是九月说的话,更是让人无法捉摸——人虽然很渺小,但会因为爱而勇敢,因为信念而强大。这本书很热血,但其中又有几分忧愁,几分伤感·····
总之,这本书对我的启示是终身受用的。
九月秋读后感篇5
读完了这首诗,我掩卷沉思;愿天下所有的游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团圆。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李白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人来参加。(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现在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就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家人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重阳节,我们一般到爷爷奶奶家过。但今年我没有回老家,重阳节虽然不是特别大的节日,但是我此时身在他乡,现在我也逐渐明白了就是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九月秋读后感篇6
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秋读后感篇7
最近,我们班里卷起了一阵“偷星”狂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迷上了《偷星九月天》,我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次看《偷星九月天》时,我就被那生动的情节所吸引住了。那行侠仗义、劫富济贫、活波可爱、冰雪聪明的兰雪,也就是国际大盗九月天更是成为了我们心中的偶像人物。
这本书主要讲了国际大盗九月天盗走了距今七千年前古悉兰王朝的珍宝,保安公司的少爷琉星梦想是捉到九月天,他和侦探伙伴包子、小飞、大壮、齐潇洒和九月天展开了激烈的斗智斗勇。这时,一场影响这人类生死的大战奏响了前奏曲。黑月铁骑和vv学院代表着正义,与路西法带领的堕天使开始了一场生死决斗……
我很佩服琉星,对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我很欣赏魔眼,每次打仗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知己知彼;我很讨厌六月,什么时候都那么任性;我很喜欢八月,在关键时候也能那样乐观开朗。
我觉得漫画也不一定都是坏的,就像坏人不一定都做坏事一样。《偷星九月天》里面也有许多好人,这些人身上都有一些值得我学习的优秀品质。如十月的重义重友,八月的乐观开朗,七月的内敛专注,四月的思维严密冷静,卡门的乐观面对事实,路西法的指挥有方……
九月秋读后感篇8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九月秋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窗外的秋作文8篇
★ 青岛的秋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