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深化你们对名著情节的领会,随便应付完成的读后感对于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是没有帮助的,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东方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东方读后感篇1
第一次在阅读过程中没有猜凶手是谁,因为过去读过的几本阿加莎奶奶的小说,每一次都猜错了。这次没有一个提前的印象,倒不是因为自己淡定了,更多的是因为实在是没有头绪,我实在想不出来有谁稍微有一点嫌疑,但是结局依旧很令人震惊,这是阿加莎最善于把握的东西。
给纯粹的侦探小说写书评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因为要说的东西都很难摆脱泄底的冲动。不过阿加莎的有趣之处在于她总能在描写案件的过程中吐槽很多东西,从以往的小说就能总结出这一点,包括吐槽某些更年期妇女的无聊和嘴碎,某些事业上稍有成就的人的目中无人(也许波洛可以算作这类人),这本书最深刻的吐槽是把对各个国家印象都不失幽默地传达了出来,很有意思,好不容易有一个机会汇集了那么多国家的人——美国、英国、印裔、瑞典、意大利、比利时、法国、俄国、德国、匈牙利······——各自代表了他们国家应有的特质,每个人性格不同,小小车厢中似乎也是一个极具人情味的小社会。
以这本小说的结尾看,我认为极具温暖味道,简直有点完美主义,尽管不那么现实,一家三口有何能耐竟不觉间拉拢了那么多付出真心而不计后果的人。不管怎样,这是一起需要很高的智商和勇气参与的犯罪。案件的成功破获,很大程度上在于波洛的敢想,很明显他在后期也是慢慢猜测试探的,他并不是非常确定地得到结果,但是幸运的是,波洛成功了,这里一贯延续了阿加莎一贯的风格,更重视心理因素。与其他侦探作家相比,阿加莎的逻辑性可能比不上他们,但是论可读性和意味都很吸引读者。
如果不是波洛出现在这列火车上或许这起案件永远不会有什么头绪,仅仅是死者的身份,我想一般的侦探都猜测不出来,但在得知了身份之后,也是一团迷雾,毫无头绪,因为一切都太“合理”了,很难找出破绽,或者说破绽很少,也正是因为这个,才使得波洛下了手,什么样的情况会产生天衣无缝的结果呢?答案是很明显的。不过或多或少的有些地方也感觉有些漏洞或者缺陷,我说不好。对于卡塞蒂真实身份的侧漏我有点不能理解,我觉得,没必要啊,为什么非要让波洛知道这件事······
尽管犯罪是邪恶的,但是在正义面前,所谓的“犯罪”似乎要居次位,所以我们看到,布克先生的宣判和康斯坦汀医生主动提出的医疗证据。
看东方读后感篇2
对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名,我想不用我多做介绍,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作为公认的“推理女王”,在她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总共出版了八十部侦探小说,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当然,跟大多数读者一样,在加婆的诸多作品里,我最爱两本经典佳作——《无人生还》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由于最近重温了一遍后者,故我想先来谈谈发生在豪华列车上的谋杀案。
起源于五年前的儿童绑架案,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女儿戴茜被人绑架,且绑匪勒索二十万赎金。阿姆斯特朗上校遵照指示,按时支付了赎金,却未能挽回女儿年幼的生命。当时已经有孕在身的上校妻子受到刺激,发生休克与尚未出世的孩子一道离世,阿姆斯特朗上校悲伤过度,也于不久之后饮弹自杀。同时黛茜的保姆被警方认定为共犯,不堪蒙冤的她从窗口跳下,坠楼身亡,然而之后她被证实是清白的。五条活生生的人命,竟在短短时间内猝然离去!
尽管六个月后,绑匪头目卡塞蒂在美国被捕,他却利用自己庞大的财力,如鱼得水般上下走动,甚至钻司法的漏洞,最后成功逃过判决,并改名换姓,离开美国,过着自由自在的富人生活。既然法律无法惩罚有罪之人,那便由我们自己来审判,12位与阿姆斯特朗家关系密切的受害人亲属,由此化身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阶层的陪审员,唯一的目的就是惩罚凶手,势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因此,沉寂五年的`他们,为了完成最后的复仇,共同出现在东方快车上。难以想象,这12个人是怎么商量好,装作互不相识,却在夜晚轮流刺杀同一个人。于是在一个密闭的车厢内,一具尸体上出现了12道深浅不一的刀痕,看起来又像是一个人慌乱之下,胡乱捅了12刀,可是既有右手捅得,又有左手捅得,这样看来明显不是一人所为。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实在巧妙,倘若没有波洛于因缘际会之下,出现在这趟列车上,恐怕这桩案件将成为悬案。
12个人轮流杀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凶手,也可以说谁都不是凶手,毕竟没有谁知道是谁彻底断绝了死者的性命。因此在不知不觉间,有罪之人就这么被执行了死刑。或许每个人都无比渴望看着他死,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夺人性命,这12个人也曾讨论过,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动手,可是仇恨让人疯狂,每个人都不愿假手于人。相信这样的集体杀人,给足了柔弱者以勇气,闭上眼一刀下去便完成了复仇。
如果说五年前的绑架,是一切犯罪的起因,那么五年后的谋杀,则是结束罪恶的终点。不被法律保护的受害者,只能化身正义的使者,痛下杀手,惩罚有罪之人。
看东方读后感篇3
我这次阅读的书籍,正是阿加莎的代表作之一——《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本书讲述了大侦探波洛在叙利亚完成一项委托后,搭乘辛普朗号东方快车回国,不知为何,这辆快车的豪华车厢竟一票难求,好在他遇到了好友布克先生,才挤上了这一列车。在一场午夜的大雪后,辛普朗号列车被迫停了下来,第二天一大早,列车上的人发现被众人所不喜的美国人雷切特死在了他的包厢,全身被刺了十二刀,并且包厢的门是被从里面反锁的。波洛在一层层的调查中,发现雷切特的真实身份是美国阿姆斯特朗绑架案的幕后凶手,本该被处以死刑的他钻了法律的漏洞逃脱了。而在之后的调查中,波洛又发现列车上的每位乘客都与阿姆斯特朗一家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故事的最后,在一切都真相大白后,波洛先生选择了包庇凶手们,向南斯拉夫警察提交他提出来的第一个结论。
雷切特既作为本案的被害人,又作为多起绑架案的犯罪嫌疑人,本该接受法律制裁的他,却依靠他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利用他手头掌握的很多人的秘密,钻了法律的漏洞从而逃脱。按理来说,他的死亡会让大家拍手称快,但是如果他在一个案件中成为了被害人,那事情的性质似乎有所改变。但有时会思考,如果雷切特没有被害,而是继续这样隐姓埋名下去,是否又是对那些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不公。
车上的其他乘客们,一方面正如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亲琳达·阿登在文末说的,“社会给他定了罪,我们只是执行判决。”这样看来雷切特的'死似乎无可厚非,他已经犯下谭天大罪,本就该被社会定罪,并执行判决。但另一方面,将执行判决的权利交由车上的这十多位乘客又会引起其他争议。不过世事无常。凶手们都是与阿姆斯特朗案息息相关的人,她们体会到失去亲人挚友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正是雷切特带给他们的,这时候,乘客们的行为又不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作为文中的主角,大侦探波洛先生,他诙谐幽默,老于世故,有着超乎常人的观察力以及推理能力,能从一个人的眼神,一个动作甚至是一句话推断出其隐含的信息。作为一个侦探,他拥有着出色的能力,除此之外,在这个故事中,他又有着饱含柔情的同理心,在追求极致正义的同时,又能对社会不公之事有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以1932年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为蓝本,阿加莎以她高超的写作天赋与深厚的刻画人物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副真实的画卷,在这个画卷上我们能看到正义与邪恶的战斗,现实与情感的纠缠。并且以一种读者意想不到的结局结尾,不管是凶手,还是整个故事的结尾,读者在一开始阅读时都不会想到。并且全文从一开始就慢慢交代了所有的线索,能让读者在这些线索中慢慢摸索体会,而不是其他一些推理小说一样在真相大白后才一步一步交代如何根据各种线索进行推理。并且最后阿加莎完成波洛先生的转变,将书的灵魂进行了升华。
不得不说,这本书有很大的可读性,不愧是能流传至今的经典著作。
看东方读后感篇4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著名推理小说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推理小说代表,闻名全世界,讲述了午夜过后,一场大雪迫使东方快车停了下来。这辆豪华列车整年都处于满员状态。但那天早上却发现少了一名乘客。一个美国人死在了他的包厢里,他被刺了十二刀,可他包厢的门却是反锁着的。随着紧张气氛逐渐增强,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想出了侦破此案的方法,最终找到了真相。
克里斯蒂夫人将不太可能发生的故事演绎得如此真实,令她的读者始终充满迷惑的悬念,直至小说结尾。那些小小的灰色脑细胞再次解开了看起来是无法解开的迷案。那刺在雷切特先生身上的十二刀,是对现实不公的控诉,捍卫这迟到的正义。血淋淋的杀人手法,却经过巧妙的安排,若非波洛的出现,或许这将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迷。杀人者将带着报仇的快意,随着时间的消逝,重归平淡的生活。
如此巧妙,煞费周章的杀人布局是否值得。如果把布局的时间用于拿起法律武器,用理性去对付恶人是否更值得提倡。显然我们的作者亦非如此认为。虽然法律一直标榜公平、伸张正义,但纵观古今中外,法律与正义,并非是等同的。如果法律能够做到将罪人绳之以法,那么我们不会看到雷切特的逍遥法外,孤傲坦然。他那双沾满鲜血的双手,不曾被那游荡于心间的些许良知所感染而收手;当夜晚来临时的恐惧,却在那几个安眠药的药效下荡然无存;过往一幕幕对天真孩童杀戮场景,却被那纸醉金迷的生活快感所淡褪。法律,在雷切特的面前,不值一提;在他心里,报复所带来的威慑性远大于法律。阿加莎·克里斯蒂通过对阿姆斯特朗一家的悲惨遭遇的描写,不仅让广大读者对他们的际遇抱以深深的同情,也让读者对雷切特的恶行充满愤怒,更重要的是,让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在人们心里浮现,引起共鸣。这可以说是该书成功的秘诀之一。也为后面复仇埋下伏笔。任何一名读该书的人,都惊叹于凶杀的布局之巧妙绝伦,但对于雷切特的结局,并不感到意外,更多的是理所当然,来的那么的及时自然。
再说回主人公波洛,随着对案情的抽茧剥丝,让我们对这个性情乖张的小个子一步步深入了解。他是如此的聪明,但却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原则,在他心目中,没有比真相更加重要,按法律按规则办事是必须的,无可争辩的。字里行间,让人感觉他是如此的理性,甚至是古板,不通人情。按照他的意思,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将复仇者们一个个送到警察局。但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波洛在阿婆笔下诞生了。真相不是正义,真正的正义不仅仅只能靠法律去捍卫,还需要用人性。正是通过刻板的波洛的改变,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人性的伟大。如果波洛不那样做,他同一具没有灵魂的丧尸有什么区别。阿加莎·克里斯蒂对波洛的转变的塑造,造就了该书的超越,让书的灵魂升华。 所以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欣赏,我对侦探小说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部成功的侦探作品,不仅是有精妙的推理过程和缜密的思维方式,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应该有人性的内涵融合在其中,这样才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特别的享受。
为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惊醒的人生态度也很简单:任何事情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摆在不同环境,都是有不同的解释,不能轻易断下结论,要以宽容对待。
看东方读后感篇5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为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世人誉为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在她五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总共创作出八十部侦探小说。作品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东方快车谋杀案》作为她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次有幸重温经典,令人激动不已。
一票难求的豪华列车,漫天的大雪,一名离奇死亡的乘客,12名嫌疑犯。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似乎更加扑朔迷离,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真相到底是什么……
这次是在出差的路上进行阅读,虽然不能沏一杯红茶,配一张躺椅,但是能在火车上阅读到这部讲述火车上发生案件的经典之作,真的别有一番滋味。红彤彤的鼻尖,两撇向上翘起的小胡子,还是那个熟悉的小个子。从在餐车吃饭时对旅客细致入微的分析,到“我只接受感兴趣的案子”的有力回应,再到案情严密的逻辑分析,对十个提出问题的一一回答,在一点一滴中将这位比利时神探的个性和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搜查乘客行李后的收获,对乘客身份的一一验证,种种离奇的桥段无不彰显出作者构思之巧妙,语言之睿智,让人大呼过瘾。
尤其是作品的最后,两种结果的提出令人出人意料,最后的结局更是让人拍案叫绝。究竟孰对孰错,一方面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另一方面又彰显出作者内心对正义和良知的分析与判断。也许这就是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这次新星出版社印刷的新版作品,获得了外国出版公司的独家授权,不仅以最权威的英文版本为底本,进行了全新的翻译,更是加入了双语作品年表和独家授权的照片、手稿等资料,为广大读者全景呈现出这位侦探小说女王的文学魅力,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记得第一次看这部作品,是在小时候的电视屏幕上。《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一部部经典名作改编成的电影,陪伴自己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一句句台词,一个个桥段,大侦探波洛的传奇故事又给自己留下了无数的快乐。
时光流逝,经典永存。无论是1974年改编的同名电影,还是即将上映的大片,无不体现出全世界粉丝对作品的喜爱。重温经典,不仅是分享精彩,更是找寻那份美好的回忆,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看东方读后感篇6
记得曾听好友说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据说案情扑朔迷离,结果颇具特色。当时心动欲读此书,可惜不知怎的忘了此事。近日读杂志,看到此书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介绍,才记起这本小说。为了避免再度错过,遂于昨日前往图书馆借来此书。
昨晚花了4小时余读毕此书,果然未失所望。一时兴奋,遂继而将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侦探小说故事梗概都查看了一番。
阿瑟·柯南道尔因塑造了福尔摩斯这个大侦探的典型而闻名于全世界,阿加莎·克里斯蒂德则用一个完全不同于福尔摩斯的可爱侦探形象——伟大的赫尔克里·波洛成为侦探小说界的女王。
福尔摩斯看得多了,波洛虽然了解相对较少,但比较福尔摩斯和波洛,两位大侦探的破案方式还真是很不一样:福尔摩斯是个坚定执著的侦探,有着侦探天生的敏感和直觉,性情有些古怪。他总是一言不发地在案发现场附近察看,并不时把什么东西小心的放进信封(当然还不忘留一半等警方去发现),一番镇定思考之后把凶手的特征说得清清楚楚。于是,所有的人都去找全世界符合特征的疑犯。
波洛的形象属于可爱一型,性格随和,像邻家大叔。他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什么常常不动声色,到关键时候才说。他不是看看现场就能说出凶手特征的侦探,他的特长是在多个嫌疑犯中敏捷的找出真正的凶手。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凶手就在你们之中!”
福尔摩斯在破案时,从不讲人情味,显得冷酷无情;波洛则有趣得多了,总是和颜悦色,照顾到每一个当事者的心理。
二者对凶手的处理,也就是结局却恰恰相反:福尔摩斯在这种时候往往明显更有人情味儿,他有百分之二十的案子都放走了凶手;即使没有放走凶手,许多案子也往往是私下解决,真正交到法庭接受审判的人少而又少。
相比之下,波洛的态度就坚决多了,他认为“无论什么理由,杀人就要付出代价。”读毕《东方快车谋杀案》,还以为波洛处理凶手时颇具人情味。查看了其他故事结局后才知,波洛总是在最后一幕将所有相关人等聚集(多数时候警方在场),戏剧性地揭发凶手,凶手当然交给了警方。《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他默许了“十二人审判团”,并提出一种完全错误的报告给警方,是几乎唯一的一次例外,这样的情形似乎再没有过。
福尔摩斯和波洛的侦探故事之不同当然绝不仅限于此,待我对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小说有更深了解后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吧。
看东方读后感篇7
我得承认我对于阿婆的波洛系列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尤其是像本书这样的经典之作,虽然我已经读过贵州和人文两个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但是看到新星版的时候,还是要找来又读了一遍。不过我没有考据癖,更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所以无法说出这三个版本的异同,不过无论这三个版本存在什么样程度的不同,却都不影响故事本身的精彩性,我想这也应该是经典故事的特点,那就是无论用何种语言来呈现,都不会令其失色。
我想波洛先生在本案中遇到了所有侦探都不愿意遇到的情况,似乎所有的人都拥有近乎完美的脱罪证据,也似乎都没有一点点的犯罪动机,好吧,有的人有,但却依然拥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这个推理界中永恒的题材——在本案中也呈现得几乎无懈可击。我不知道继续说下去会不会发生泄底这样扫兴的事情,那么关于谜底我只好说:最真实的答案也许正是窗外的那场大雪给出的。
我始终在考虑波洛先生为何会是一位伟大的侦探,我想除去他那完美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卓越的观察能力之外,更重要的应该就是他对于人性的绝佳的洞察力。每每在证据链完整之前,他就已经预感到了凶手是谁,只是还差一两个环节让一切“完美”起来,让他的“灰色的脑细胞”来确定出所有的事实。而也正是他对于人性的了解,也让他每每在揭穿谜底的同时,还能做出遵从内心的抉择,比如本案。
有时,我就在想也许波洛先生应该算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处时代的法律还不是无孔不入、巨细靡遗的,科技也没有如今这般霸道与强势,那古时的荣耀和正义还能在人们的心里占据一席之地,同时还有不少模糊的领域和地区,有条件让人们做出遵从良心的抉择。而如果是现在这个世界,我真不知道波洛先生该如何做他关于本案最后的陈词。也许,他的伟大更多地是属于那个失去的时代。
而赫尔克里波洛的伟大,也正映衬除了他的创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伟大。这位伟大侦探的所有特质都是她所赋予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推论出,我的的作者也拥有相同或者类似的特质,而这也是我钦佩这些优秀的推理作家的原因。我想我们也应该算是幸运的,有伟大的作者和他们精彩的故事,来陪伴,而且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我想这一切应该让我感到满足。
给本书打分是多余的,因为它一定会是满分五颗星,甚至我都有点感到为这样的故事写评论都是多余的,如果真要写,也许三个字就够了:去读吧!
看东方读后感篇8
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代表作品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谋杀案》等,作品曾被多次搬上银幕。
在假期,我阅读了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作为侦探小说的经典之作,我认真阅读完之后被深深震撼了很久。因为它作为反应当时社会的小说,放到当今社会也依然引入深思。
在作品中,一位美国富豪在列车上被谋杀,侦探波洛来调查此案,而列车上却很意外的出现了许多他的朋友,之后展开了离奇的探案经过。在最后真相浮现,十三个人都参与了谋杀,一共刺杀了十二刀。我非常佩服阿加莎对于群像的描写,因为每一位人物她都描写的十分生动,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意大利人,瘦小端庄、佣人模样的英国人,一个大个子、像是旅行推销员的美国人,一板一眼的俄罗斯老贵妇以及侍者,来自匈牙利的大使夫妇,还有阿巴思诺特上校和德贝纳姆小姐等人,都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物描写,让我在看书时可以想象出每个人的样子。
在案件中有十二个“凶手”,与其说是一场集体谋杀,不如说是一场集体审判,对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的审判,对人性的审判。最后波洛的成全让我很感动,毕竟不是每个这种以牺牲为代价的人道主义复仇故事在真相暴露之后都有一个好结局。尤其是最近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件比如江歌案出现了一些与其相反的结果,在法律上凶手可能并不算犯罪,但在感情上凶手确是不能被原谅的,虽然相反,但这与小说有极高的相似。
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阿加莎大胆地将当时的热点事件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法律介于正义和情理诉求之时,私刑是否能取代法律来维护正义?符合法律审判和运用模式的私刑又是否能够提升私刑的正义性质?这也是当今社会大家可能需要思考的。不过我们还是一定要遵守法律的。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由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制作,肯尼思·布拉纳执导,肯尼思·布拉纳、佩内洛普·克鲁兹、威廉·达福、朱迪·丹奇、约翰尼·德普、乔什·盖德、小莱斯利·奥多姆、米歇尔·菲佛、黛茜·雷德利等主演的惊悚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了在大侦探波洛所坐的“东方快车”上,大富翁雷切特死在自己的包厢里,波洛最后成功地解开了一宗谋杀案谜团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观看一下。
看东方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