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的教案5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科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教案的准备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机会,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端午粽》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端午粽》的教案5篇

《端午粽》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讨论法 总结法

教学准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端午粽》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第二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端午粽》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习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习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10、端午粽

热爱

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端午粽》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

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

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

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课件问题)

(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

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

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5、作品展示。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不会读的词和句子用“~~~”划出来。

2、全班交流词句的正音。

3、师教读,指名“小老师”带读。

4、讨论交流:这一段写了有关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5、回答交流,并板书:箬竹叶糯米枣又黏又甜

6、理解词语:箬竹叶清香又黏又甜

7、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骄傲、喜爱的情感。

8、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别之处。

四、拓展感悟,布置作业

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了什么粽子,谁包的,用的什么原料,味道如何?

2、全班交流并评价。

3、作业:你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学说一说。

《端午粽》的教案篇5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分??

红豆鲜肉带去知道据说纪念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节叶米真分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第4篇:一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粽》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端午的活动方案推荐6篇

端午的活动方案6篇

端午爱国作文5篇

端午的演讲稿参考8篇

说端午的作文8篇

端午的作文300字7篇

端午的作文300字最新8篇

端午618活动方案最新5篇

端午活动方案策划最新5篇

社区开展端午活动方案5篇

《端午粽》的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