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老师提前准备好教案,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五年级圆教案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 4times;0.25= 1.6+0.38=
0.15divide;0.5= 1-0.75= 0.48+0.03=
(二)计算
21divide;3= 15divide;3= 12divide;3= 10divide;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 10divide;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学例 8
例8 计算58.6divide;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
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观察比较 10divide;3=3.33…… 58.6divide;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学例9
例9 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 2.29divide;1.1 153divide;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divide;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divide;9 14.2divide;11 5divide;8 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9.4divide;6 38.2divide;2.7 204divide;6.6 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演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光盘等。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购书情境,引发除法计算的需要。
二、口算、估算、笔算优化组合,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
教师学生活动:
1.请学生说说从画面上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答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60÷20
1.口算
能说说你是怎么口算的吗?
可能有的方法:
(1)20x3=60,60÷20=3
(2)6÷2=3,60÷20=3
那比较两题,你能说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笔算:
学生尝试,个别板演。
讲评板演,着重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3.指导写“答句”
指板书问:我们这个算式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40÷2050÷1080÷400÷200
四、布置作业
20÷2010÷1060
÷60160÷40 2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教学重点:
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
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途中→盛况→又动情“我”
|主人→热情→更动情|
蒙→情深←汉
(民族团结互助)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民族纹样,认识民族纹样的内容美,感受民族纹样的样式美
2、画画自己喜欢的民族纹样,能在平面图形设计中选择喜欢的民族纹样来装饰
3、尊重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纹样的艺术魅力,发现并创造生活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民族纹样的造型美和形式美,把自己喜欢的民族纹样装饰在平面图形中
2、难点:能把喜欢的民族纹样运用于平面设计,体现出较好的色彩搭配和构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具有民族纹样的物品,彩笔、画纸(教师)有民族纹样的相关物品,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普通花布和有民族纹样的花布(最好是实物)。
比一比,两块花布的纹样有什么不同?
小结:民族纹样的花布更别致,这些民族纹样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2、了解民族纹样的运用
(1)出示:民族风的服饰、鞋、包。
体会:民族纹样使服饰、鞋、包更漂亮
(2)出示:名族风的家居布艺
体会:民族纹样使布艺更美丽、环境更舒适
4、认识民族纹样
(1)美在变化与统??
①出示:白族刺绣小围兜
猜一猜:这个小围兜为谁设计?美在哪里?
口水兜上有什么纹样?
纹样是怎么构成的?
小结:图案中有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对称的构成方式,色彩丰富
②出示:彝族刺绣肚兜
看一看:肚兜上的图案美在哪儿?
肚兜上有什么纹样?
花纹是怎样构成的?
选用哪些颜色搭配的?有什么寓意?
小结:直立对称的构成方式。中间是人物纹样和花草纹样;周围是连续花草纹。它主要有三种颜色:红色表达热情、豪放;黑色表达严肃、尊贵;黄色表达和平、亲切。
(2)美在对称与平衡
出示:白族扎染方巾
想一想:在抽象的图案中你看出了哪些纹样?
这个图案花纹是怎样构成的?
用什么颜色搭配的?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积累词句。
2、阅读文章,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受到美的熏陶。
3、做小导游,培养学生大大方方、有顺序、讲清特点的能力;培养认真听话,适时提问的听话的能力;培养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的能力,表达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在学习“读读背背”之前,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对联;在“口语交际”课前,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也可以去景点观察真正的导游员是怎么介绍的。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家乡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阅读)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近又积累了哪些对联?交流。
二、完成“读读背背”。
1、读读。
(1)自由朗读“读读背背”的文字,读通顺,不认识的地方可以查字典。
(2)谁来读听听?
(3)在小组内读。
2、这些句子读来朗朗上口,让我们来背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再指名背、一组背、全班背。
3、丰富积累。
展示课外积累。
三、完成“阅读”。
1、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描写云南风景名胜的文章《大理三塔》,齐读阅读要求。
2、学生自学,完成阅读要求。
(1)看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
(2)小组交流:大理三塔是什么样子的?
(3)指名汇报。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背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收集资料。
课前收集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小组交流,丰富积累,为上课做准备。
二、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我们家乡有不少的风景、名胜,你们能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导游吗?
2、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导游呢?读读要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交际,弄明白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三、介绍风景,抓住特点。
1、小组内介绍:
2、全班交流。
3、情境模拟:模仿导游介绍景点。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二、选定景物,指导观察。
1、你打算写学校里的哪一处景物?说说这处景物。同学评议。
2、怎样才能按顺序、说具体?再去观察。
3、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1)写一处景物的组成一组,观察交流。
(2)师参与每一组中去观察交流指导,引导想像:这些景物能让你想到什么?
三、再次交流,完成初稿。
第四课时
(习作评改)
一、交流习作。
1、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也可以介绍佳句。
2、说说你喜欢谁的作品。
二、明确评改要点。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想把文章改好吗?
2、回忆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我们在习作修改时重点该注意哪几点?
(1)按一定顺序。
(2)内容具体。
(3)加上自己的想像。
三、全班讲评例文。
1、指名读例文。
2、说说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小组再次交流习作,互相修改。
五、生随意找自己信任的同学交流修改。
六、誊抄习作。
五、教学后记: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巩固本组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干感动比方,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干够被感动。
2.积累20个成语。
2.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保守美德,激发同学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课时布置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同学自由读对话。
师:谁愿意说说自身的发现吗?
3.同学畅谈自身的发现。
教师将同学发言归纳为:
(1)要让文章感动自身必需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
(2)要让文章感动自身必需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俺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直接抒发感情。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4.回忆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5.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比方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二、总结学法,课外拓展
1.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听说大家在课外也收集了一些感人的'文章,请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同学出示自身平时阅读是比较喜欢的文章),老师提两点建议:
(1)朗读文章时,要入情入境地读,用自身的朗读打动听者。
(2)听的同学要边听边考虑,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的。
2.同学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朗读文章,同学交流听后感受与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身会认知,让同学较快地从熟悉的成语中发生亲近感。
3.再读课文,按自身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再次诵读。
5.开展“小组故事会”活动。
(1)自由选择文中的三个成语,讲述自身熟悉的历史名人或生活中的劳动者的故事。
(2)小组要评出“故事大王”,推荐参与全班“故事大王”竞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俺们来玩个成语接龙游戏好吗?
2.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不少。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成语,都来源于生动的历史故事。今天,俺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3.齐读课题。注意“程”是后鼻音,“门”是前鼻音。
三、初读故事,概括
1.自由读。考虑: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提示:用上“谁和谁”、“为了……”、“结果”、“后来,杨时成为……”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杨时和游酢为了解决疑难问题,冒着大雪赶到程颐门前,当时老师正在午睡便站在门外等候,等老师醒来,他俩已成了雪人,后来,杨时成为一个著名的理学家。)
3.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四、总结廷伸,课外拓展
1.齐读第二段。
2.“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誉什么精神?
3.速读全文,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老师?
4.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5.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安排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小学五年级圆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