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0的教案精选5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共同编写教案,教师能够增强团队自身合作意识,详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清晰地传达课堂目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0的教案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0的教案精选5篇

小学数学0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__=202__=20×2

3__3__÷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__=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__=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__÷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__,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__=7.2方程两边应同时

__÷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__÷850+__-40

__÷9×9__-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__+0.7=14★0.9__=2.45★76+__=91

__÷9=90★__-54=18★2.1__=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__=202__=20×240__=960

3__3__÷3=60÷3解:40__÷40=960÷40

__=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__=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__=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0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小学数学0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的例5、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比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关系?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

(3)总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与每天生产的件数。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定量,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正比例: =k(一定) 反比例:xy=k(一定))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一】正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5主题图,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

(2)理解题意: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提问: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大家认为这道题我们可以怎么进行思考呢?

(2)小组交流

①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价和用水量。

②水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

③可以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的价钱;也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决。

(3)用算术方法解答: 28÷8×10

(4)交流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什么?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5)学生独立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10

8x=280

x=280÷8

x=35

3、回顾与反思。

(1)28:8和x:10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2)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28和10:x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28和10:x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

(3)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4、即时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活动二】反比例的应用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学习任务

1、出示例6,阅读与理解。

(1)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2)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总用电量)

2、分析与解答。

(1)题目中的两种变化的量能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因为“每天用电量×天数=总用电量”,所以每天用电量和天数成反比例关系。)

(2)学生独立用比例知识解答,组织交流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25x=100×5

25x=500

x=500÷25

x=20

3、回顾与反思: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哪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只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就可以用比例关系解答。)

4、即时练习: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

三、达标测评

1、课本第62页“做一做”第1、2题。

先用比例知识解答,再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0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2、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三、教学难点:

较快地进行试商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展标

二、组织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840÷70 27×4 960÷4 36×5

24×3 720÷60 18×5 320÷20

650÷50 46×2 42÷3 25×7

2、( )里最大能填几?

46× ( )

27 × ( )

83 × ( )

(1)你是怎样想的?

(二)强化练习

1、计算

992÷16 8457÷51 6216÷28

315÷45 1472÷32 2298÷39

(1)学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

(3)集体评议,校正。

2、分组练习

133 1846

171 ÷19 2132

684 3528 ÷26

228 8086

提问:若两位数除三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

若三位数除四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

(三)综合练习

1、判断

9 46 212

42)431 28)1288 34)8208

378 112 68

53 168 40

168 34

0 68

68

2、想一想;

( )÷34= 48……26

( )÷29= 51……14

三、全课

1、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知识?

2、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0的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回家路上》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授的内容是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同时是在学习了2、3、4、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练习课,是对 2、3、4、5的乘法口诀的巩固与疏理。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主动提出数学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数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阶段,也是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小动物回家的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3、4、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的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教法:

这一堂课的设计,我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方法如下。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名学习方向,营造探索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概况出知识点,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六个教学程序,情景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数学游戏、课堂加油站、总结。

一、情景导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现在有一段语音想让大家听一听,对于我门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每天都可以听到的,仔细听完之后告诉老师,你是在什么时候听到过呢?学生会回答放学的时候听到过。接下来出示本节课的主视图说,这是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放学的情景,他们在干吗呢?学生会说回家的路上,因此(板书:回家路上)

二、探索新知

1、 发现数学信息

2、 小组讨论,写出自己想的数学问题,比一比谁写的多。

3、 学生反馈(采用你问我答)我会这么问:哪位同学的勇气先来提一个数学问题,接着请另一个同学进行回答。给予拍档奖励。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三、巩固练习

1、 看图回答问题

2、 填一填(引导学生说出每段表示多少)

3、 看图列示计算

四、数学游戏时间

同学们练习了那么久让我们放松一下吧,接下来有两个游戏。

1、 乘法口诀小组内对口令

2、 乘法口诀接龙

五、课堂加油站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学生提升的环节,出示一副情景图,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并对于完成好的学生进行当场批改。

六、总结

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让学生总结的,今天学的开心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用到数学,你们喜欢数学吗?

小学数学0的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

认识0到9的数字教案精选5篇

0到10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0的加减法教案优质5篇

0的加减法教案推荐5篇

0到10的认识教案通用5篇

数学教案小学教案最新5篇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5篇

数学教案小学教案推荐5篇

小学数学解方程教案5篇

小学数学节活动方案精选5篇

小学数学0的教案精选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