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教案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年龄及所处的环境,对诗歌中所述的内容没有生活体验。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对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已经有所掌握,也有了不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朗读能力。对这样一首现代诗,针对学生的情况,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出现代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是比较好掌握的。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述性诗歌,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句叙述了原来贫穷落后的深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诗歌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教学目标
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困扰、渺茫、晨曦、劳作、边陲、翩翩起舞、焕然一新”等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首歌。课件出示深圳城市建设图片,背景音乐为《春天的故事》)
2.歌中唱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指名说)
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
现在的深圳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也是著名的经济特区。可是以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3.是啊,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课题: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通读诗歌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为每一个小节标上序号,把你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课文中的生词都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生词,指名小组读,齐读。)
面庞困扰渺茫
晨曦劳作边陲
翩翩起舞焕然一新
3.这首诗歌一共几个小节?八个小节。(指名朗读)
4.指名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原来的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回答。
5.读了这首诗歌,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指名质疑)
三、细读感悟,理解文本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小村庄吧。
1.请你默读第1、2小节,看看它告诉我们什么?
(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板书:昨天。这座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贫穷落后)
2.可是,短短的几年时光,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你自己读读3—7小节,看看这座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自由读诗歌)
指名回答:村庄的道路、房屋的变化,城市建筑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变化等。
3.看到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相机板书: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4.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要读出你的感受。(指导朗读)
5.是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焕然一新”!
(1)“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2)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指名回答)
(3)请你读读这句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指名回答,你有什么感受?(相机板书)
(5)你能有感情的读读这一小节吗?(指导朗读)
6.改革开放让深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如果配上音乐来朗读这首诗,我想你会更深切的感受到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诗人那种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指名配乐朗读全诗)
四、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深圳昨天今天对比的图片,播放《春天的故事》)
深圳,这座昔日的小村庄,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座座厂房,所有的变化让世人瞩目。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缓缓流过,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我们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直到有一天,你回头看看过去的日子,不经意之间你会忽然发现,原来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悄悄地变化着。同学们,只要你愿意去观察、去思考,你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你会感受到时间在流动中带给我们的永恒。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看到了深圳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如今提到中国,世界人民的眼里只有佩服和惊奇,毕竟,中国变了。请你在课后读读《中国一日》,感受一下中国的飞速发展。
六、布置作业
1.把诗歌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2.观察自己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把它记下来。
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今天
改革开放
贫穷落后 翻天覆地
焕然一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仔细、认真、大声地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品读:“浸”。
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
除了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一个月”“半年”“整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季节”……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
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
(“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
引读第8自然段。
7、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呢?
结束语: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课前交流:
引导背诵赞美春天的诗词,感受春天的美好及诗词的魅力。
导入:
1、 揭示课题:板书 白鹭
2、 引导学生背诵关于白鹭的诗(要求学生把诗的韵味诵读出来)
3、 在你的心目中,感觉什么是诗呢?指名说说。
引导学生体会诗是精炼的,是美好的,是我们的国粹。要学会边读边想象(诗中要有画)
4、 导入:白鹭明明是水鸟,而大文豪郭沫若却说它是…..(引:诗)是……(引:精巧的诗),是……(引韵味无穷的诗)白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自读感悟:
1、自由朗读1-5自然段,想一想白鹭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读描写白鹭样子的句子.指导:怎样读才能让我看的清清楚楚呢?再读,指名读(教师强调颜色和身段)
3、 出示幻灯:(白鹭)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对照图画来读。读出白鹭的美。指名学生朗读。
4、 白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引导学生理解“适宜、身段、精巧等)整体又给你留下什么感受呢?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5、 引导读书:是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来,指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评议。
6、 6-8 自然段是写什么的?自由朗读。
7、 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如果给画面起名字的话,你想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读是思考
8、 合作交流。
9、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1) 悠悠钓鱼者:引导学生说,加什么语言才能使图画更没呢?朗读思考,交流讨论,小组汇报(引导:蓝天、碧草、清水等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齐读再次体会。
(2) 悠悠嘹望者:帮助学生理解: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引导学生讨论,甚至是争论)
引导:白鹭的一种嗜好就能引起我们许多幻想,所以作者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 悠悠飞行者:齐读:你看到了什么?
我不由得想起了王勃的`一句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怎样改能用在白鹭的飞行上呢?
10、 出示图画:(几幅活动的图)这么美的白鹭,这么优美的文章,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齐读最后一段体会。
11、 读全文,读出你的感受来。
四、课堂延伸:
1、有什么感受和发现想对大文豪说几句呢?
引导学生畅谈:
可以这样:
(1)用文中描写白鹭的语言来夸夸同学或其衣服什么的。
(2)深化写作 的背景:2天写出了3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等
(3)学会迁移应运:大文豪抄袭别人的文章:模仿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句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链接生活中发生的“遇到困难,如何选择其他方式克服困难”的事例,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罗马。你知道罗马在哪里吗?你还了解到罗马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罗马的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瞧,这就是罗马的城市广场,是个美丽而古老的地方。这是通往广场前面的一条大道,这是广场的侧面风景,这是华灯初上的城市广场。
这是登塔远眺时看到的整个罗马城市的风景。看到这幅图,你感受到了什么?是的,这正是课题所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生齐读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它所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1,学生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出示课件)
3.学生根据提示概括主要内容。(板书:登塔远眺、克服困难、受用不尽)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一)结合父亲的话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1.师:当父亲带女儿伊尔莎登上广场中央的高塔,目睹脚下的一切,他们看到了──(出示: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利用画面直观理解“星罗棋布”“如蛛网般交叉”等词,也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2.这就是父亲带女儿伊尔莎登塔远眺时,设法让她看到的事实,那么父亲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让她欣赏风景而已吗?那父亲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如此。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3.指导朗读:父亲的话应该读出什么呢?(充满希望和慈爱)请男同学扮演一下父亲来读。
4.父亲的这些教导对作者有什么影响呢?(第3段)
(二)结合文中事例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过渡:父亲的教导在以后的生活中究竟起多大的作用呢?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加以说明?
第一件事──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板书)
1.(出示自学提示2)学生自由读课文4-11自然段,思考作者遇到的第一次困难是什么?她怎样解决?学生读、交流,自由发言。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2.学生发言,总结作者遇到的困难(一家大商场的经理当场就向我订购了40件,而维黛安太太却无法在两星期内编织出40件毛衣。)
3.交流:一下子就有了大商场经理的40件毛衣的订单,这对于刚刚踏上设计师之路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大喜过望。)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兴奋、激动)
a.出示句子: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①理解“大喜过望”的意思,试着用意思相近的词来替换,如“欣喜若狂”“喜出望外”,并造句。
②指导学生读出“我”当时异常兴奋、喜悦的心情。
b.当作者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维黛安太太时,维黛安太太却告诉她──(引读)“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当作者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时,维黛安太太却告诉她──(引读)“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
4.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呢?(3-4人)
预设先让学生回答了之后,然后分类处理。(怎么会这样呢?你都快接受不了了,这对于作者而言,无异于是一个晴天霹雳啊!你心情怎么样?)
a.伤心、难过的──你会读课文里的哪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难道就这样放弃?此时作者心里会怎么想?)
生:既然一个人不行,那我就请别的人来帮忙。
师: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父亲的话启发了你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b.有了灵感的、受到父亲的话启发的──你会读课文里的哪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半路上,我猛然停住脚步,心想:这种毛衣虽然需要特殊技能,但在巴黎,一定还有别的妇女会织。
5.一个“猛然”一个“一定”,我感觉作者已经找到了“另一条路”了,是吗?
那“另一条路”指的又是什么呢?
6.作者走这条路成功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引读: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指导读出时装的多;读出作者的自豪;读出作者的喜悦)
7.看着生意越做越红火,“我”不由得想起了父亲的话,师引读重点句──。此时,我感慨万千,如果没有父亲的教导,“我”怎么会有今天哪!现在,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对父亲说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第二件事──举办不是成衣的时装展(板书)
1.作者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多亏了父亲的教导。接着,作者还介绍了她取得成功的哪件事呢?
2.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作者又遇到什么困难呢?(缝纫姑娘们在另一家时装店的挑拨下跑光了。)
3.是怎样克服的?结果──(生答:时装展如期举行……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这时作者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师引读重点句─??
四、回归文本,领悟写法
“举办不是成衣的时装展”这件事和父亲的教导有什么关系?
(开时装展之所以成功,也和父亲的教导密不可分,它和“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同时印证了父亲的教导是正确的。)
①这两件事都能印证父亲教导的正确,但在叙述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件事作者介绍得详细,第二件事作者写得简略。)
②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既能点明中心,又详略得当。)
五、总结课堂,延伸生活
1.师:就是这样善于另辟蹊径克服困难,作者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因此,作者在文末发出感慨─??
联系上下文,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当一条路走不通时,千万不能灰心,要勇敢地去走另一条路,就一定能成功。)
2.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发现一条路走不通时,我们就要寻找另一条通达罗马之路。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也可以谈谈自己听到的、了解到的事例。(预设回答)
生1:画画时,我本来用的是蜡笔,后来红色的蜡笔用完了,我就改用水彩笔。
生2:叔叔本来开的是时装店,赚不了钱,后来他就去开了饮食店,生意十分兴隆。
师:老师也了解到一个事例想和你们分享。(爱迪生的事例)
3.老师还想送一首小诗给你们,请齐读。(课件出示)
4.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感受廉颇的知错就改以及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格的感受指导。
教学过程:
一、忆“避”,明品格(复习第一幕)
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一幕的内容。
2.蔺相如见到廉颇后的表现(用一个字概括):避(板书)
3.说说蔺相如“避”的原因?(板书:顾全大局)
二、阅读第二幕
1.场景引读。
(1)学生读。
(2)“蔺相如在客厅踱步。”
踱步:慢步行走。踱步时,蔺相如在思考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时刻为国着想的品格,为下文的阅读、理解作铺垫
(3)“韩勃匆匆走上”。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韩勃为什么匆匆?(廉将军来了!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4)想象:廉颇突然来访,如果你是韩勃,你会怎么想?
廉颇突然来访,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怎么想?
(5)廉颇突然来访,蔺相如什么表现?(奇怪)
为什么奇怪?(廉将军来访、廉将军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引导学生猜测廉颇此行的目的,结合“奇怪”一词,让学生知道蔺相如对廉颇此行目的也不知情,为下文感受蔺相如的人物品格做个铺垫
2.“快请廉将军进来!”
(1)廉颇是来干什么的?蔺相如知道吗?
(2)平时,看到廉颇就避让的蔺相如,在不明其来因的情况下,为什么叫快请廉颇进来?
想象:如果你是一个老百姓,看到平时和蔺相如不和的廉颇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口,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秦国在赵国的奸细,看到平时和蔺相如不和的廉颇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口,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赵国的大臣,看到平时和蔺相如不和的廉颇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口,你会怎么做?
(3)小结:快请廉将军进来!“快”中可见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设计意图: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并不是单单表现在和廉颇的关系上。对于任何细节,蔺相如考虑到的都是赵国的利益。廉颇赤膊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邸来请罪,不知情的人会以为廉颇又是来捣乱的。因此在教学这个部分时,我抓住一个“快”字,让学生想象赵国的老百姓、秦国在赵国的奸细、赵国的大臣看到这一幕的想法、做法。(赵国的老百姓看到廉颇的样子会认为廉颇有失体统,同时这也会给赵国的脸上抹黑,这是对赵国不利的;秦国的奸细看到这一幕后,会以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关系更加恶化了,会赶紧回去报告,让秦来攻打赵国,那样赵国就更危险了;赵国的大臣看到这一幕后,看到赵国的大将和上卿不和,会以为他们都要打起来了,会认为赵国快完了,甚至会离开赵国,这对赵国更是不利的`)让学生知道“快”请廉颇进来的急迫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蔺相如顾全大局品格的认识。
3.“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1)韩勃领廉颇上来了,蔺相如怎么做的呢?
(2)“迎上去”:以前蔺相如见到廉颇是“避”,现在却是“迎”,可见蔺相如不是真的怕廉颇!
设计意图:用“迎”与前文的“避”形成对比,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的整体性,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3)看到迎上来的蔺相如,廉颇是怎么做的呢?
廉颇赶忙跪下来!(①廉颇跪下来的原因?认识到自己的错了,来向蔺相如请罪的②“赶忙”一词可见廉颇认错的真诚!)
廉颇的错在哪儿?(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不理解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4)廉颇的错误大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惩罚廉颇呢?
(5)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出示:“(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双手扶起廉颇)请起来,廉将军,请起来吧。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6)小结:面对处处刁难自己的廉颇,蔺相如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用双手扶起他,还说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可见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不计前嫌、既往不咎、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设计意图:错误的改正过程应包括:认识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三个层次。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谈廉颇错在哪儿,再读廉颇承认错误的句子,扣住“赶忙”一词感受廉颇的光明磊落、知错就改,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学生复述了廉颇的错误,认识到了廉颇的错误之后,再引导学生读蔺相如的做法的句子,抓住“快”“双手扶”“过去的事”来体会蔺相如的任务品格。
4.“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1)廉颇明白蔺相如的心思了,蔺相如高兴极了,他是怎么做的呢?
(2)课件出示: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3)学生读,抓住重点词分析人物品格。
快:真的高兴。
几杯:(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何是几杯?
(4)想象:假如他们开心地喝酒,都喝得酩酊大醉,
如果你是一个老百姓,看到蔺相如和廉颇喝醉了,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秦国在赵国的奸细,看到廉颇和蔺相如喝醉了,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赵国的大臣,看到廉颇和蔺相如喝醉了,你会怎么做?
(5)蔺相如在高兴之余,仍不忘大局,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啊!
设计意图:设计中,紧紧抓住“快”“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来感受蔺相如在廉颇负荆请罪,认识了他的良苦用心后的开心。同时利用“几杯”一词让学生进行想象:如果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喝得酩酊大醉后的结果,体会蔺相如在高兴之时,也不忘为国着想的高贵品格。
三、总结人物品格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人物品格。
1.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
2.蔺相如:深明大义、不计前嫌、既往不咎、宽容大度。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品格。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第二幕)
(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避
蔺相如 →→→→→→→→ 廉颇
(顾全大局) 快 知 爽
(不 畏 惧) 迎 错 直
(不计前嫌) 快 就 磊
(既往不咎) 快 改 落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从人物形象入手的,因为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小话剧,而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是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感觉这样的教学策略效果挺好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