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精选8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所做的工作,通过教案的制定可以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诵读、点播、赏析。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梅花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请大家试着背一背关于梅花的诗或词。(如《梅花》、《墨梅》、《早梅》、《红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梅花的词——毛泽东在1961年12月写的《卜算子·咏梅》。

2.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两首词吗?谁能背给大家听?

3.(学生背诵《渔歌子》、《忆江南》这两首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比较长,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意

1.自由读毛泽东写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

(1)自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词?

2.再来读这首词,边读边把词中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试着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讨论。

(1)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2)我们交流一下,大家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可以交流词语的意思,如:咏梅、犹有、俏、烂漫。也可以交流句意。)

(3)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与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一一梅的特点及梅的品格;教师相机点拨,生对毛泽东词中所写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归”是返回的意思。这句诗是说风雨把春天送回来了,漫天的飞雪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绽放于寒冷时节的荒郊野外。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群花凋谢,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之时,梅花却不畏严寒、一枝独放的动人画面。这句诗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盛开的品格。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是呀,梅花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品格令人赞颂。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边听边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欣赏画面:

通过大家的描述,在老师的脑海中仿佛真的浮现出一幅寒梅傲雪图。不少画家也为这首词配了画,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①“不争春”,不和谁争呢?

②梅花是那样美丽,但却不和春天盛开的百花争艳,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什么品质呀?

(可让学生补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写出了梅花这种乐观谦虚、不居功自傲的品格。)

③体会梅花的品格,练习朗读。

要读出梅花是报春的使者,却无意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乐观谦逊的作风。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到百花盛开之时候,梅花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花的坦荡与无私与众不同。)

小结: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品格呀!凌寒独放,在寒冷的季节里向人们通报着春的信息;当春天到来,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却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这两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老师也忍不住要赞颂梅花。(范读)

(2)让我们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所呈现的音乐旋律与画面风雪交加、春回大地等变化,从而满含激昂、赞叹之情读出梅花的风姿,梅花的品质。注意读出词的节奏与韵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回来,漫天风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下百丈冰柱,凌寒梅花却娇艳地盛开着。虽然美丽却不同百花争春,只把那春的消息向人间预报。等鲜花盛开的时候,梅花在花丛中摇曳含笑。)

三、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1.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背下来?大家先试着自己背一背,然后和旁边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2.背诵并抄写这首词。

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宜、层”等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4、能通过抽象的文字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去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点:感悟秋天的美好,养成收集词语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图片,激发兴趣:

送走了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便悄悄地来到了。秋天的景色美如一幅幅多彩的图画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欣赏吗?(播放课件)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出示词语,初读课文:师:欣赏完了秋景,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秋天真美啊!)

师:是呀,秋天不但景美,而且连描写秋天的词语也很美,你们想美美地读一读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要求把每个词语读正确。注意:不认识的字,文中不再出现拼音了,生字宝宝的音在下面的树叶上呢!可要把它念准!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3、学生模仿练读,教师正音。

三、自主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宜人、叠翠、凉爽、雄壮、华丽、层林尽染、五谷丰登。2、指名带读、齐读词语。

3、合作学习、自学生字:

师: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特别难记?有什么好方法能帮大家很快地记住这些生字吗?(小组讨论合作)

4、反馈自学情况:(1)指名说说方法。重点交流:叠翠爽染登(2)去掉拼音,分组赛读。

(3)巩固识字:

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再指名读。尽力尽情爽快凉爽直爽翠绿翠竹壮丽壮观雄壮

华灯华丽谷子稻谷山谷登山登高层叠楼层表层四、导读课文,引导感悟1、出示课文,认读词组:

师:这些调皮的生字又跑回课文里了,你们还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2、出示与课文相应的图,说说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词分别送给它们最合适,为什么?3、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课文?指名读,并进行鼓励性指导:

如:你听,他这个“大雁南飞”读得不错,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高高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薄纱似的白云,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来学学他的语气,做做动作。

是丰收的景象。再到果园里瞧瞧,呵!果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儿,又大又红的苹果,吸一口气,连空气都是甜丝丝的。谁能再来读读“五谷丰登,瓜果飘香”?

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

4、再读全文:小朋友,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咱们班小朋友也收获不小,就让我们带着对秋天的喜爱美美地读一读吧!

5、小结:秋天还有更多更美的风采、词语等待小朋友们去描绘,去收集呢!五、书写生字

1、观看“尽——层谷——金”的田字格结构。2、教师范写

3、学生自己临摹书写生字并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认读。

2、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认读。二、熟读成诵

1、会读的小朋友认真地读一遍课文,会背课文的小朋友可以潇洒地背一遍课文。2、赛读、赛背。

3、互相抽测背。一生背一句,被抽测的小朋友接下去背。三、课外拓展:

1、展示收集的秋景图与词语:

师:秋天景色宜人,令人陶醉。小朋友,你们还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秋景和收集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赶快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个别指名)2、小组内交流,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看法。四、写字指导1、老师范写剩余的6个生字。2、可以试着写一写。互相交流。五、完成课堂作业六、资料袋关于秋天的词语

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枫林如火丹桂飘香

1、秋天的图画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的识字(一)是讲述了秋天的知识,今天让我们继续认识秋天吧。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思:读后想知道什么?

(1)秋天是怎样一幅图画?(秋天的图画里有些什么景物?)(2)它的色彩是怎样的?

2、翻书,自读课文。

3、思考:课文共有几句话?(4句)

4、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注意轻声音节:灯笼高粱)

5、小组合作读,好的帮助差的,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生字

1、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重点字音:梨笼颊浪勤劳

四、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甚么喜欢。

5、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6、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7、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五、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庆丰收的晚会。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起赶来布置会场

六、作业

1、小黑板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读熟至背。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课文中要求认的生字

2、背诵课文

二、新授

(一)认记生字字音

出示要求写的生字,认读。重点字音:浪灯作字苹丽劳

(二)识记字形

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识字方法:提示:编字谜加偏旁换偏旁做动作

(三)组词语理解字义

(四)范写指导

重点写好含有三点水和草字头的字。

三、作业

1、我会画:画秋天的果园2、我会做:

(1)用落叶做书签(2)用自己的画做贺卡

(3)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为语文园地一中的展示台做准备)

板书设计:

1秋天的图画梨子

苹果稻海高粱

2、黄山奇石

教学目标:

1、会认“区、尤”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字形区别“膊——脖——胳”和“区——巨”;体会黄山奇石的“奇”课时安排:3教时。

教学准备:介绍黄山风景秀丽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明代的大旅游家徐霞客游览了五座名山(即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湖南的衡山,山西的恒山,河南的嵩山)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五岳归来不看山,意思是:游览了这“五岳”,再也不用观赏其他的山了,因为天下所有山的特色,这五座山几乎全有了!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看看位于安徽省南部,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板书:黄山)

2、揭题: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是因为黄山有四奇:怪石、奇松、温泉、云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的奇石。(补充课题:奇石)。指名读课题;齐读。四个字哪个字读得最有意思?指名读,齐读,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受“奇”

1、黄山奇石奇在哪儿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图片展示黄山奇石的风光)。

2、美吗?打开课文读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以请教老师。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生字:

(1)认读词语:仙桃石石盘巨石山峰

胳膊脖子天都峰

著名风景区奇形怪状每当

(带拼音读)注意指导“膊”读轻声。⑵去掉拼音读。

⑶认读生字。区尤其仙盘峰膊巨当脖著形状4、再读课文,划出描写奇石名称的词语,同桌交流。

三、品读第一段,突出怪石的“奇”

1、世界闻名的黄山到底在哪儿呢?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段。

2、出示句子。

指名读,听出哪儿读得特别好?齐读。理解“闻名中外”。看地图简介“安徽省”。

3、补充句子,学会运用“尤其”,初步感受“奇”。

4、读课文第二句。

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篇3

?社戏》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

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惮 dàn 歌吹 chuì 漂渺 piāo miǎo 归省 xǐng 潺 chán 皎洁 jiǎo 撺摄 cuān duo 絮叨 xù dāo 凫水 fú 行家 háng 纠葛 jiū gē 怠慢 dài 家眷 juàn 蕴藻 yùn zǎ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⑴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⑵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⑶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⑷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⑸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⑹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⑺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⑻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⑼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⑽歌吹:歌声和乐声。

⑾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⑿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⒀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⒁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写作背景: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初识课文

听录音,弄懂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三、课文分析

1、提问:请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分层,归纳段意、层意。(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节):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节):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节):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并为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3层(第14~21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4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40节):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讨论并归纳:

⑴六件事:

①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⑤去赵庄看社戏;

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⑦六一公公送豆。

⑵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3、提问: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讨论并归纳: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4、提问: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讨论并归纳: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5、提问: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讨论并归纳: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

⑴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⑵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⑶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四、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写作特色)

五、作业

1、练习一、练习二(可以不抄写题目,答案要详细准确)。

2、课后词语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是一篇小说,虽然是以作者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但我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鲁迅。课文是《社戏》这篇小说的节选,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讨论探究以下问题,分析人物形象

1、提问:平桥村本是一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可课文中说但在我是乐土,为什么?

明确:

⑴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⑵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⑶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⑷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⑸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讨论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确:

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3、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讨论并归纳:

⑴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⑵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

②迅哥儿向来不跑

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⑶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⑷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⑸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到。

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终。

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4、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5、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设问:

⑴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

⑵偷谁家的?怎样偷?

⑶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讨论并归纳:

⑴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⑵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⑶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明确: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6、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讨论并归纳: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7、文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他们分别是谁?各有什么性格、特征?他们对我是怎样的态度?

讨论明确:外祖母、母亲、阿发、年幼的等许多小朋友。

三、小结

课文描绘了农村少年的群像,着重刻画了双喜的形象,还有阿发等人;此外还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朴、热诚和宽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说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四、作业

1、练习三,抄题目,认真分析作答。

2、背诵12~14自燃段。

3、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解题: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二、讨论探究课文

1、齐读课文第11~13节,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写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有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有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有味:豆麦的清香;有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⑴景物描写多侧面,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⑵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⑶达到了情景交融,也抒发了作者对农村的热爱之情。

2、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两次景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描写上也有所不同,请找出来:

明确:

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11节)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写埋下优笔。(23节)这样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细致续密。

3、天晚上的社戏到底好不好看?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0、21两节可以看出)

4、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呢?分析:

⑴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

⑵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

⑶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戏,也只是一般的戏,或者说还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赞美它,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环境,从封建的课堂走入广阔的天地,又有一样热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终生难忘。其实,赞美豆和戏,正是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热情、无私的好品质,表现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5、戏其实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讨论并归纳: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里未曾见到过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三、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学习指要》。

2、熟读课文。

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篇4

小学一年级语文《四个太阳》原文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噢,画个彩色的。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小学一年级语文《四个太阳》教案

?教材分析】

太阳是地球上万物的生命之源。本篇课文的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四个不同的颜色的太阳。从课文里,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纯真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课文语言优美,读起来让人感到朗朗上口,亲切惬意。

?学习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是什么。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四季景象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材料、实物等。

2、四人小组自制一套生字卡片,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制作成“太阳”、“动物”、“植物”形状,体现识字的趣味性。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认识这13个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同学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首歌曲,会唱的跟着一起唱,不会唱的可以打节奏。(师点击课件:播放《种太阳》)刚才大家听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2、交流感受:你们了解太阳吗?请你说说有关太阳的`知识。

3、导入课题:歌曲中的小朋友他想在寒冷的南极和北冰洋种上太阳,想把温暖送给冬天。那我们课文中的小朋友他又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师点击课件: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带着声响依次跃上天空,指名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由歌曲引入“太阳”这个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兴奋点。同时从音乐方面给学生以美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读法:同学们,我们平时在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不会读的生字怎么办呢?

生:看拼音、问同学、问老师、查电脑等。

那就用上你们的好办法去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自读课文:师巡视,随时接受学生的求助。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每个四人小组都有一套生字卡片,请组长领着小伙伴把课文再读一遍,然后学习生字,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4、认读字词: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会合作,那课文中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⑴师点击课件:出现本课的13个生字,这13个生字写在13种不同颜色的小太阳上,教师指名认读时,学生读一个生字,教师就点击该字,带有生字的小太阳就升起来,并发出“你真棒”的声音。

⑵去掉拼音,随机认生字。(课件设计和运用同上一个环节,只是没有拼音。)

⑶认读词语。去掉拼音还读得这么好,那老师想难难大家,这些生字组成词语你们还会读吗?(课件出示课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认读。街道、挂在、熟了、伙伴、尝尝、香甜、温暖、冻僵、应该、因为、手脸。)

5、读通长句:老师这里有几个难读的长句子,你们有信心读好吗?自己试着先读一读;指名全班交流读;集体读。(课件出示课文中的长句子,也是本课难读的句子: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设计意图:教师没有先范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尝试自读,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这是尊重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建构课堂教学,其目的是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学习的功效,注重生与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是生命的自我完善和检验。小组合作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有组织的,有调控的,有导向的。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或方法识字,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这要比教师领着学,记忆扎实,基础牢固。识字与游戏相结合,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知情互促,兴趣浓烈。

三、品读想象,感受奇妙

1、自由选读:这么难读的长句子你们都能读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你就把那个自然段多读几遍吧!

2、组内合作,展开想象: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组内的小伙伴听,其他人边听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全班交流,评议补充:

⑴指名品读: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其他同学想象一下,在你的面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其他同学都鼓起了掌。)

⑵指名描述:把你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还可以展示自己准备的四季景物的图片和实物,充实自己的语言描述。如有的同学在评价别的小朋友的朗读,说道:“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感情,注意了停顿和重读,我的眼前仿佛真的有红红的苹果,黄黄的香蕉,还闻到了水果的香味。你们瞧,我就带了苹果和香蕉,多香呀!”

(此时,许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做出了闻香味的动作。)

设计意图: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同时注重调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想象展开,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带入课堂中,用规范、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四、美读感悟,升华情感

1、教师范读: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向大家挑战。(学生鼓掌欢迎)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喜欢哪个太阳?(师点击课件:出现《种太阳》的伴奏音乐,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诵。学生很陶醉,有的忍不住鼓起掌来。)

2、感悟交流:你喜欢哪个太阳呢?想想课文中的“我”为什么要画个这样的太阳呢?指名交流,并补充。

3、欣赏四季:一年有四季,小作者画的太阳多有创意呀!现在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课文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师点击课件:出现一年四季有特征的景色和景物,有鲜明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下是播放课件时,教师的一段旁白:

盛夏,烈日扫尽清晨晶莹的露珠,照射着大地一直到黄昏,多么沉重闷人的时光!人们懒洋洋地,像是失去了生命力。画个绿绿的太阳吧!让大地到处一片清凉。金秋,登高望远,大地犹如茫茫的金海,它给人们献上一个丰收、欢乐的季节。画个金色的太阳吧!它会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让辛勤劳动的人们有更多的收获。寒冬,寒风刺骨,天冷得让人缩手缩脚。画个红红的太阳吧!让阳光温暖每一个的心田。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生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画个彩色的太阳吧,给人惊喜,给人希望。)

4、课文美读:看了这么美丽的景色,你能不能把这种美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挑战读、比赛读、下位选择自己的好朋友,读给他听,请他评价等等。)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本设计不从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齐整的朗读效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齐读来升华课堂气氛的惯例,而是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的选择听众,自由的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在这一设计中,朗读不再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小学一年级语文《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四个太阳》是一篇富有想象力,充满了儿童情趣的文章。在上课之前,我想起了有一首歌叫做“种太阳”,于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课间休息时,让孩子们唱这首歌,孩子们兴趣盎然,我感到即使是课间休息,用了一两分钟,可是并不浪费时间,反而对教学有了更好的促进作用,做为一名教师,真的应该时刻在生活中发掘课程资源,非常有用。

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孩子们自悟自得,在读中放飞自己的想象。当发现有的孩子读得特别好时,我改变以往的提问方式,提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动听,有感情呢”。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时钟脉冲发生器描述出来时,给自己加深了情感体验,关键是给其它的学生起了示范想象的作用,一边想象一边读,才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不辛苦的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着力于想办法给孩子们减负,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课堂上要做到,课后也要做到,在我感来,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必须为之不懈努力。

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课文结构简单、富有情趣,但蕴含的科学精神比较抽象。

学习目标和评价策略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的学习目标和教材的特点,以及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四条学习目标和评价策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教师倾听、观察纠正, 目标达成度为95%。

2、能概括课文内容。通过教师倾听、评价、点拨,使 85%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3、能说出怀特森先生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体会一个人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观察、倾听,使 80%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4、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师生倾听、点拨引领,使70%以上的学生达成目标。

教学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阅读批画、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为了课堂上交流得更加充分,我让学生根据“课前链接语”预习课文,并阅读关于怀疑、创新精神的故事。

教学预设

下面我详细地说一说我的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明确任务

1、谈话导入

我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导入,先请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的共鸣,再顺势引入课题。

2、检查预习

这篇课文学生已经提前预习过了,为了强学生预习的成就感,引领学生学会预习。我会这样检查: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给自己画一颗星,能结合“链接语”思考的给自己画一颗星。搜集阅读故事的给自己画一颗星。得到三颗星的同学请举手。多好呀!为自己鼓掌!

3、接着从*号入手,带领学生阅读“链接语”,明确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请画出相关的语句,在空白处批上自己的体会。

(3)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共同学习 交流反馈

1、检查词语

编造 强调 教训 驳倒 论证 权威 糊弄

出人意料 目瞪口呆 饶有趣味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字词的自学能力,但仍有学生囫囵吞枣,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彻底落实“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标,如果出现读错的字词,我会让学生翻翻字典,树立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在此落实目标1

2、概括课文内容。在指名说的基础上采访学生说出概括课文的方法,教师相机总结:“一事一议”的文章, 要抓住人物、事件、结果(板书:人物、事件、结果)进行概括。学习规律性需要老师的梳理和总结,这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真正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此落实学习目标2。

3、重点交流怀特森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班级交流。针对这个问题,课文中有三处比较明显的语句,如果学生说出这个句子: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我就这样引导:这个同学眼力非常好,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总起句。你认为他的“好”表现在哪里?(教学方法独特)你看,他又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来谈,多会学习呀!怀特森先生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板书:出人意料)怀特森先生做了哪些让人想不到的事情呢?快速默读课文的1-5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发现“我得了零分---全班得了零分---老师故意编造内容---还把成绩登在了成绩册上”是递进的关系。我再创设这样一个情景通过朗读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要是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来上课,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认真地按照老师教的去答题,却拿到了打满红叉的试卷,心情又会怎样?你会怎么做?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在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的基础上读出作者满腹的不解。

如果学生说出这样的话:

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我就抓住“迷信”一词理解,追问:怀特森先生不要我们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板书)那么他要我们怎么做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孩子们,这就是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面对我们不解的眼神,他会说——面对我们的质疑,他会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因为有很多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人,才带动人类逐渐摆脱愚昧,逐渐接近真理。请快速阅读这个故事《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谈谈你的感受。这样的人你还知道有谁?给大家讲一讲。情在读中感,理在读中悟。就在这咀嚼词句中、在朗读感悟中、在拓展阅读中体会了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在此落实目标3

如果学生找出了这样的句子:

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我就引导学生对比前后学习方式的不同,再重点抓住“冒险”一次评价怀特森先生的课堂和他这个人。借机解决第三个问题。在此落实学习目标3。

三、 回首往事 诉说真情

在此我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怀特森的学生,长大之后成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给怀特森老师写几句话。写作往往是有感而发,此时学生对怀特森先生已经有了一个全面地认识,和作者、文本产生了共鸣,借机不仅可以抒发情感,锻炼学生的写话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四、学习表达阅读推荐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一事一议”(板书:一理)的文章,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呢?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秘密。文章的最后一段非常有特点,我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去掉,再一次体会作者对怀特森先生的赞扬,体会留白的意味深长。每篇课文都是写作的范本,写作的秘密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篇6

《绝招》课文

村东头的大树下,四个孩子在比“绝招”。

三胖腆着大肚皮说:“咱们看谁一口气憋的时间最长!”结果一个个先后都撒了气,唯独他,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珠子,能憋比别人多两倍的时间。伙伴们都竖起大拇指,连声说:“绝招,绝招!”

福音站起身,空翻刚来一个,伙伴们的拇指早伸出来了。

杨苗子伸出两只手,大伙知道他这一手也是独一份,每次当他把手指倒着踒到手腕上,连村里的大人都围上去看,觉得新鲜。

三个人表演完,都把目光投向瘦小的小咩子。小咩子的鼻尖出了汗,不知是谁说了句“鼻子尖出汗,一辈子白干”,他听了更觉得自己窝囊,忙低下头在鼻子上抹了一把。表演什么呢?他想起在家翻过眼皮,能把妹妹吓得直捂眼,就用双手掰了半天,把眼皮翻了过来,两个红包包一动一动的。

“嘿,那叫什么玩意儿,看我的!”杨苗子用手在眼上一抹,两个眼皮就翻过来了。果然比咩子的利索。

小咩子又想了想,站起身,面对大树,两只胳膊一撑,双脚靠树来了个倒立。不料,福音给他来了个不靠树的倒立!

小咩子觉得自己太丢人现眼了,偷偷地把眼泪咽到肚里,跑了。

小咩子蔫蔫地进了屋,见爸爸正在算帐。他坐在炕上,愣愣地看着爸爸。忽然他发现爸爸打算盘从来不用眼睛看,两眼只是盯在左手翻的帐本上。这也够绝的了,自己在学校学珠算时,眼睛盯着,手指拨着,嘴巴念叼着还出错哩。难怪爸爸是全区会计中帐目最清的一个!如果自己有这么个绝招,今天也不会丢人呀!

他感到肚子有点饿,进了厨房,从厨柜里掰了半个馒头啃着,见奶奶在包饺子。呀!奶奶这一手也够绝的,她一只手拿着小竹板专管铲馅儿,另一只手拿面皮专管攥饺子,不但攥得快,而且饺子圆鼓鼓的十分好看。要是自己会这一招,也能震他们一气!于是,他夺过奶奶的小竹板,照奶奶的样子攥,谁想到馅全跑出来了!

他问奶奶:“您这招是怎么会的?”

奶奶要过竹板,说:“什么招啊?”

“您一只手攥饺子,还这么快?”

“嘿,”奶奶边攥饺子边说,“这是硬逼出来的。过去你奶奶是伺(cì)候人的,一个人要做二十来个人的饭,人家还要求调(diào)换花样吃,这么着,天天就得往快里练……”

小咩子不等奶奶说完,就说:“我爸爸为什么打算盘那么快?”

奶奶说:“那也是练出来的。你爸爸刚从学校出来那阵儿,也算不好,天天练到半夜,慢慢熟了,就快了。”

“那……”只要他听明白了,不管奶奶想不想往下说,就接着问另一个问题。他问奶奶:“三胖、福音、杨苗子的绝招是怎么得来的?”

奶奶说:“有的人,生来就特别,别人比不上。三胖长得胖,气量比别人足;杨苗子从小骨头就软,长大了手骨还软乎乎的;人家福音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见天跑几里地去体育场学体操?”

咩子觉得奶奶说得在理,看来自己想得到绝招,只有练。练点儿什么?晚上他躺在炕上还在想,想着呼呼地睡着了。

第二天上学,想起昨天大树下的丑事,小咩子还是那么不好意思,好像全班同学都知道了似的。他低着头,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数学老师举出一张“12×15”的口算卡片,他也没看见。

老师把他叫了起来。他的脸“唰”地红了,一直红到脖子根儿。他在脑里里列开了竖式,结结巴巴地说:“得150。”同学们笑了。老师让他坐下,并且说了两条,第一批评了他听讲不专心,第二批评他口算不过硬。小咩子听了一愣——我为什不可以练这一招呢?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小咩子没有一天忘记大树下不光彩的表演,暗暗地在练自己的绝招。

学期结束了,出奇的事情发生了:期末数学考试,小咩子交了第一卷,而且没出一点儿错。

暖屋里,炕头上,四个小伙伴又想起比绝招了。虽然只有福音来了个双臂倒立外加“蝎(xiē)子爬”,别人都没拿出新鲜招儿,但一个人表演后,别人还是学不来,也只好承认是绝招。又轮到小咩子了,三胖挤着肉泡眼说:“小咩子,今儿个你不会给我们学个羊叫吧?咩——”他自己先学了起来,逗得几个人都笑了。

《绝招》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绝招是练出来的,以及要练有用的绝招的道理。

3、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4、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的愿望。

?课前准备】发动学生准备自己的绝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先来欣赏图片。看后你又怎样的感受。

2、拿什么是绝招呢?

(绝招是自己最拿手的本领,如,弹钢琴、吹笛子、舞蹈、唱歌、做菜、洗衣、武术、甚至其他独特的本领。)

3、在北方的山村中,有一些小朋友也在比绝招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6课《绝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3、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三胖、二福、小柱子等小伙伴比试绝招的故事。)

三、根据阅读提示,细读感悟

1、他们都比试了哪些绝招,是怎么比试绝招的呢?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⑴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用笔勾划出有关的词句。

⑵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⑴我读懂了三胖的绝招是憋气。出示句子:

三胖挺着大肚子让我们一起读读三胖表演的句子,齐读

他的绝招是怎么来的?(因为他长得胖,气量比别人大,所以他靠的是先天的禀赋,也就是生来就俱备的能力。)

⑵我读懂了二福的绝招是空翻,他的绝招是怎么来的?

(人家二福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天天跑几里地去体育场学武术。二福是靠自己的刻苦训练,坚持不懈才练成的。)

⑶我读懂了奶奶的绝招是做饺子。

⑷我读懂了小柱子的绝招是做乘法口算,板书:口算,出示句子:轮到小柱子了,他蹲在炕上齐读,你从哪里体会到这个绝招很绝?抽读,读出对小柱子的赞叹。

⑸小柱子开始不是表演了个倒立了吗?他为什么还要练乘法口算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分角色朗读小柱子与奶奶之间的对话)

出示句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请大家想象一下:小柱子是怎么练的,在练的过程中,他是怎样克服困难、虚心请教、持之以恒的。

3、看了三个伙伴表演的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觉得绝招是怎样来的?

2、小结:

绝招有的是先天的禀赋,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具有的本领。因此要想具有与众不同的绝招,就一定要刻苦训练,坚持不懈。板书:刻苦练习,坚持不懈。

五、拓展

1、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绝招,请大家把自己的绝招也在小组内向伙伴们展示展示吧,让我们来个绝招大比拼,看看谁的绝招最绝。

2、抽生上台表演展示。师采访:你这个绝招是怎么来的?

3、孩子们表演的绝招可真棒啊,希望大家在今后能刻苦训练,坚持不懈,让我们的绝招更上一层楼吧!最后把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略读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讲的是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第一次输了,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自练习绝招。结果,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这节课我以各式各样的绝活图片导入,从而引出课题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绝招”,然后引导孩子们根据本课“阅读提示”自学。首先,学生读书时先想一想孩子们都比了哪些绝招。其次,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质疑并互问互答,合作学习。接着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小伙伴们两次比赛的绝招,然后让他们去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绝招的句子,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能找到描写绝招的句子,如:“三胖挺着大肚子………..憋的时间比别人长两倍。”“二福曾经练过武术……..伙伴们就禁不住叫起好来。”我顺势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部分小朋友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词来谈自己的感受,如:有小朋友抓住了三胖表演绝招时的动作“挺、鼓、瞪、憋”,但我没有深层次地引导,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果当时告诉他们在自己写文章时也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的话,我想孩子们的习作水平会有所提高。

在重点理解小柱子绝招时,虽然孩子们通过奶奶的话体会任何本领都是要通过勤学苦练的,但我对绝招的有用性只是一笔带过,如果当时我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为什么要练有用的绝招?哪些绝招没用?哪些有用?让学生明白要练最有用的绝招,那么效果可能会更好。最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第三次比赛绝招的情景,到下课我才记起阅读提示语中让孩子们想象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如果能把想象第三次比赛的情景换成想象小柱子练绝招时的情景,就紧扣主题了。

自己上完这堂课,没发现任何的亮点,甚至有重新上一次的念头,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想我要更加周到到思考,更加认真、仔细地研究教材,哪怕他只是一篇略读课文。

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

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

小钹(bo1)荸荠(bi2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潜(qián)俱(jù)花重(huā zhònɡ)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欣喜)

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润物)喜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交流。

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七上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优秀8篇

人教岗工作计划通用6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观潮教案精选8篇

七上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7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7篇

七上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推荐6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6篇

人教版八上英语工作计划7篇

七上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优质5篇

语文怀作文精选8篇

人教版一上语文教案精选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