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科学教案8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有了充分准备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了精心准备的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冀教版科学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冀教版科学教案8篇

冀教版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预测,并说出依据;

2、能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并学会研究记录;

3、能够在电路中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验;

4、能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性的总结。

科学知识: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的价值;

2、体会到学习可以为生活服务,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3、愿意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并能联系实际辨认电器、电料、工具等。

教学准备:

铁片、木片,铅笔芯、橡皮、钥匙、塑料尺、回形针、纸张、胶带、组装电路的材料及相关工具。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导入:

接通一个简单的电路(一节电池、一颗灯泡),提问:灯泡为什么会亮?

师:你认为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有什么样的条件?

师拉开导线,提问:如果要在他们之间加一段东西,使灯泡仍然能亮起来,你会加入什么?

2、初步了解一些能够导电的物体

师:加入一些别的小物品连接导线两端,灯泡会亮吗?

师:让我们列出的`身边的小物品,(自由罗列)预测一下,把哪些小物品放入电路中,能够让电路通畅?

分组试验验证,要求学生:

①记录预测结果;

②两人一组合作验证;

③填写完成纪录;

④汇报试验的结果。

3、体验“导电”

师小结:我们把像铁钉、钢皮尺之类的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橡皮、木头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作绝缘体。

师:要测量物体是否导电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

展示“验电球”,并说明其用处和使用方法。

用手连接验电球的两端,灯亮了,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能导电吗?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验证一下。(全班活动,手拉手)

看课本34页的例子:感应开关和电笔。

4、各种各样的水的导电性能

师:各种各样的水能够导电吗?你想到了哪些水?

怎样设计水是否能导电的实验?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总结研究水的导电性的实验步骤。

四人为一组,分组验证两种水的导电性能。

第二课时

5.了解安全用电:

师:电力给我们带来了能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我们不能够合理的使用,就会被电击伤。看书本,说一说,这些行为错在哪里?

电线杆上不晾衣衫;高压电线下不放风筝;不用湿手触摸电灯泡;不将大量的用电器插在一个接线板上;注意触电的标志。

6.了解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各种物体的导电性能,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做了一个分类,让我们看书了解一下:33页。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物体材料,其导电性能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做“半导体”。半导体技术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比如我们听的收音机里面的核心元件就是半导体。

师:你能说出哪些和电打交道的工具?

展示:电笔、黑胶布、插头、插座、开关、闸刀等,辨认名称。

师:它们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分析一下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想一想,一种工具,为什么要用两种材料去制造呢?

分析电线杆上的导体和绝缘体。

6、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对导体和绝缘体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用处,这些知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电的危害。切记:一定要安全用电!

冀教版科学教案篇2

1、教师引导:不仅仅鸟的喙是适应生存、适应自然的一种结果,鸟的足也是一样,同样也是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结果。

2、出示课本第10页下面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四幅图片上鸟的足各有什么特点?并猜测一下,这些鸟适宜在什么环境中生存?

预设:

第一幅图,脚上有蹼,脚掌宽大,适宜在水中游泳,生活在湿地湖泊一带。

第二幅图,鸟的爪子强壮有力,并且在脚趾的顶端有强有力的钩子,适宜抓取一些小动物,一般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区。

第三幅图,鸟的脚比较粗壮有力,而且比较长,适宜奔跑,适合在空旷的草原上生存。

第四幅图,鸟的脚细长,适宜在浅水中行走,主要生活在湿地一带。

3、师分别出示麻雀的脚和啄木鸟的脚,引导学生看一看,对比一下,这两种鸟的脚有什么不一样?

麻雀的足为鸟足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这种足功能多样,即可以紧紧抓住树枝,也可以在地面快速移动,符合麻雀多样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

啄木鸟的足为对趾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这令啄木鸟可以轻松攀附、抓牢树干,以便啄木鸟啄取树皮下的昆虫、幼虫。鹦鹉、杜鹃等树栖鸟类的足同样是这种形态。

4、师小结:不管是什么样的足,都是鸟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需要。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鸟类,知道鸟也是脊椎动物,并且通过探究鸽子的羽毛,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的特点,明白鸟的羽毛、喙、足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是鸟适应自然、适应生存的一种结果。

?板书设计】

3、鸟类

鸟类的共同特点

研究鸽子的羽毛

观察鸟的喙

观察鸟的足

冀教版科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知道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干燥的竹签等,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2.认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

3.使用验电器做人体导电实验,懂得人体也是一个导体。

4.通过实验,检验和比较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重点】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特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通过实验检验自来水、纯净水和盐水的导电性能。

?教学难点】

了解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学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物品、验电球、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简单电路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导线,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导线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导线的接口是由金属做成,导线的外皮由塑料制成,导线的内芯是铜丝制作而成。

接口和内芯用金属和铜丝制作是为了导电,而外皮由塑料制成是为了防止触电。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

出示课本39页下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请大家预测一下。

活动二:安装检测装置,检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这些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2.出示课本40页上面的检测装置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检测装置的结构组成。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从上述物品中任意选取一个,利用这个检测装置来检测这个物品是否容易导电?

4.学生分小组交流,分别使用检测装置检测以上物品是否容易导电,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预设:

容易导电的——铁钉、铅笔芯、铝箔、硬币。

不容易导电的——塑料尺、竹签、橡皮、木块、瓷勺、玻璃。

5.出示课本40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物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6.学生认真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三: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品因为使用的需要,物体上有些部分容易导电,有些部分不容易导电,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课本40页下面4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这些物品中哪部分容易导电,哪部分不容易导电,各起什么作用?

图1:螺丝刀。后部分是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做成的,不容易导电,防止触电,前部分是用金属做成的,容易导电。

图2:开关。外面的部分是塑料制成的,防止漏电,保证安全,里面跟电线接触的部分是金属制成的,是为了导电。

图3:电工胶布。由绝缘材料组成,防止触电,保证安全。

图4:插座插头。面板是由塑料制成,防止触电。里面由金属制成,便于导电。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跟开关、插座等一样,也是一部分绝缘体,一部分导体。同学们还能列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充电器、电线、电脑、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活动四: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

1.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有的是导体,有的是绝缘体,那么我们人究竟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下面我们通过验电球来验证一下。

2.出示验电球,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验电球的样子及特点,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3.出示课本41页上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第1步:几名同学手拉手。

第2步:拿验电球的同学要用手接触验电球上面的触点。

4.学生分小组实验,利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实验。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验电球上的灯亮起来了,这说明人体是可以导电的。因此我们人也是一个导体。

活动五:检验不同液体(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1.教师引导:我们平时会接触到很多种水,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等。不同的水导电性能是不是一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实验目的: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

3.实验材料:自来水、纯净水、盐水、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等。

4.实验方法:出示课本41页下面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提示:在实验中,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我们可以多放点盐或者多加几节电池试一试。

实验中的不变量是电池、小灯泡、电池开关。实验中的变量是水。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做好实验记录。

7.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是不一样的,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导电性能最弱的是纯净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了解了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同时我们还知道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导体。在这堂课的最后,我们还做了自来水、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实验,明白了盐水的导电性能最强,其次是自来水,而纯净水的导电性能是最弱的。

?板书设计】

13.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人也是导体

导线性能实验:

盐水最强,其次自来水,纯净水最弱

冀教版科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

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教学后记:

冀教版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3.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通过搜集资料,能更好的学习知识。

3.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4.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 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冀教版科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利用电流检测器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能够区分金属、石墨、食盐水、人体是导体,塑料、橡胶、陶瓷是绝缘体。

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生活中常见物品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电流检测器、常见导体和绝缘体材料、食盐、水、搅棒、人体验电球分组实验:电流检测器、常见材料实验袋、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谈话:大家先看这里。【出示简单的电路连接】见过吗?这是一个简单电路。如果我把开关按下去,灯泡就会??

2、设疑:如果我把一节导线断开,用其它物品代替这一部分导线,小灯泡还会亮吗?

二、引入课题

1、提问:我们来试试吧,请听实验要求:打开开关、接入物品、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打开开关、取出物品。

2、学生分组实验

3、设疑:奇怪,有些组的灯泡亮了,有些组的灯泡却没有亮。这是怎么回事?(实物投影分组的材料,并进行分类)

4、灯泡没有亮了,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没有通过,或者这个物品不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绝缘体)灯泡亮了,又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通过了,或者这个物品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导体)。

5、定义:通常情况下,容易导电的物品,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板书:导体与绝缘体)

三、制定实验步骤

1、提问: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我们需要做实验检测。请看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2、谈话:既然是实验,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先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步骤。(学生2分钟自主探讨实验步骤,教师巡视参与)

3、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步骤,教师帮其理出顺序。(评价学生:你说的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教师态度要和善,要发自内心的去鼓励学生。)

4、评价:明德门小学的同学真棒,自己可以独立制定一套基本的实验步骤,老师把大家的实验步骤再进行完善。

教师归纳:

(1)小组进行分工;

(2)预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3)检验电流检测器是否正常工作;

(4)实际检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5)重复检验一次;

(6)记录;

(7)整理实验台;

5、小组分工:组长、管理员、检测员、记录员。

6、引导小组分工合作

谈话:

请看实验要求:

①分工明确到位

②实验小心翼翼

③交流轻言细语

④发言声音洪亮

⑤做一名倾听者

四、学生展开实验并汇报

1、教师分发材料袋,小组展开检测活动,教师巡视参与。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

(1)组内一名同学汇报,另一名同学做助手,将小组的检测结果贴在相应的区域;

(2)在汇报时,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检测的物品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3)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再分类,看看导体的材料有什么特征?绝缘体的材料又有什么特征?

3、小组展开汇报,分别得出导体的材料有:金属、石墨;绝缘体的材料有:塑料、橡胶、陶瓷。

4、提问:你喜欢导体?还是喜欢绝缘体?(学生各抒己见)

5、追问:假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品都是导体,会出现什么现象?都是绝缘体呢?

6、小结:这两种材料,都是生活中的必备材料,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导体和绝缘体一般情况下会同时出现在电工材料或电器中,就像这些材料。(播放视频)

四、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

1、过渡: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固定材料的导电性能,那么水导电吗?教师出示一杯水。生出现两种答案:会或不会。

2、探究水的导电性

(1)师:好!实验见分晓。师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实验。

经过实验,灯泡没有亮,说明这杯水是绝缘体。

(3)设疑:如何改变水的导电性能,使它成为导体?

师:大家看这里。这是一些盐。倒入盐,我们试试小灯泡会不会变亮。

(4)小灯泡亮了,说一说你的想法。

(5)学生猜测,可能是盐导电。教师擦干检测头,在盐中做实验,发现小灯泡没有发亮。再把检测头放入盐水中,小灯泡又亮了。(通过这个行为,帮助学生辨析)

(6)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食盐水能使小灯泡发亮)板书:食盐水

(7)用电安全的教育

在我们生活中,只有两种水是绝缘体,一是绝对纯净的水,二是蒸馏水。而只要水中含有可溶解杂质,就能改变水的导电性能。我们的生活用水就是导体。在这里,李老师给大家强调:水和电的实验,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实验,大家千万不能去尝试。

3、探究人体的导电性。

(1)提问:了解了这么多的导体和绝缘体,我相信大家一定很关心,我们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这里有一个人体验电球,它能检测我们人体的导电性能。但是,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由老师来完成这个实验。老师一手捏住其中一端,另一只手捏住另外一端。如果验电球亮了,说明人体是导体;如果验电球没有亮,说明人体是绝缘体。

(3)实验:教师实验,验电球亮了。检测出人体也是导体。

(4)安全教育:通过实验,检测出人体也是导体,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能直接或者间接接触电源,以免发生意外。下面一些做法,请你做出判断。

a)检查电器时,必须断开电源。

b)发现电线掉在地上用手去捡,或用湿木棍去挑。

c)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

d)发现有人触电赶快用手去拉。

五、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1、通过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2、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那么下节课我们将对安全用电做更多的探索,请同学们回家查找关于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我们下节课一起交流探讨。

六、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人体食盐水金属石墨塑料橡胶陶瓷

不锈钢勺子笔芯塑料尺子橡皮筋陶瓷勺子

不锈钢尺子塑料梳子橡皮

回形针塑料勺子透明胶带

铁夹子

钥匙

七、教学反思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导体与绝缘体》,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与磁》的第二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课内容“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物体放到电路中去检验其导电性能,从而完善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知。针对这节课的特点,我尝试让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在小组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本节课,我有的放矢的根据学生特点,调整课程容量,使师生共融于课堂当中。就这节课来说,我认为亮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以旧引新,层层深入,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如何将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流畅的开展下来,是一个难题。我按照学生认知的一般顺序和科学研究的一般顺序来设计课堂教学。首先,从学生认知顺序来讲,从固体的导电性入手,再到液体和人体的导电性,从简单到复杂,从熟悉到陌生,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新事物,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建立。

第二,因材施教,针对性强,科学探究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有一定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甚至有学生知道干燥木头遇到水后会变成导体。可是,越熟悉的东西孩子们越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所以,我将这堂课的知识概念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亲历导体和绝缘体的探究过程,在常见的生活物品中寻找规律。

但是,并不是所有环节都是让学生一一动手探究。考虑到电的危险性,固体材料我制定为分组实验,学生参与动手探究;水和人体的导电性我采取了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究。

第三、规范示范,科学激发,培养科学素养

本课以检测一件生活常见物品作为研究的开始,教师演示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这件物品,这组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老师规范的演示,引导学生了解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实验成功的影响是重大的,尤其是在电与磁单元,这种规范、严谨的演示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帮助很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切实之举。

第四,以生为本,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科学实验中,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往往决定着科学实验成功的系数,关系着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准备无误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小学科学课中的科学实验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科学实验,所以更需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实验之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步骤的制定当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而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第五,立足教材,精心选材,让科学和生活密切相连

冀教版科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冀教版科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见的鸟类,了解鸟类的共同特点,知道鸟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2、通过实验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懂得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所起的作用。

3、观察各种鸟的鸟喙,看一看各种鸟的喙有什么不同,它们各自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

4、观察各种鸟的足,了解这些鸟足的特点,并想一想这些不同的足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5、通过探究,懂得鸟各部位的特点,与它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适应环境生存的需要。

?教学重点】

分别探究鸽子的羽毛、各种鸟的喙和足,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鸽子羽毛的特点及作用。

探究各种鸟的喙和足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适合在什么环境下生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鸟的图片、鸽子的羽毛、剪刀、滴管、水、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各种各样的鸟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鸟,他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大家知道哪些鸟类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鸟的名称,并说一说这些鸟的特点。

2、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7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鸟的名称。

3、刚刚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预设:

鸟身上长着羽毛,有翅膀,大多数鸟都会飞。

鸟都是卵生的。

鸟有鸟喙,但是没有牙齿。

4、出示课本第8页下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三幅插图中分别是什么动物?

预设:

这三幅插图中的分别是企鹅、鸭子、母鸡。

5、教师引导:企鹅生活在南极,鸭子和母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动物。其实,企鹅也好,鸭子和母鸡也好,它们都属于鸟类,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冀教版科学教案8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冷与热教案8篇

中班科学活动沉和浮教案8篇

沉和浮中班科学教案精选8篇

水的声音科学教案推荐8篇

大班科学光和影教案优质8篇

小班科学水的声音教案8篇

中班科学活动沉和浮教案优秀8篇

幼儿园科学光和影教案最新8篇

中班科学活动沉和浮教案参考8篇

大班科学教案彩虹教案6篇

冀教版科学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7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