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利于深化大家对名著理论的理解,大家都知道,读后感是用于记录我们读书后感受的应用文体,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李的读后感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李的读后感篇1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不变,仍是那个书法屈原情感的长诗,但人却不复存在。屈原,殚精竭虑,一心为国,却遭楚怀王排斥,蒙冤被逐—————此时他在涉江中,孤独,是斜阳射在眼前的锋利刀刃。身后,江水滔滔,自己走过的路已经消逝;前方,是做亡国奴的屈辱,是苟且偷生的痛苦,是等待自己的深渊——————屈原无语,他为了坚持自己的本色已失去了太多,如果善于逢迎权贵,必能享受一时的荣耀,荣华富贵随之而来;如果他能抛弃庸君,投向明主,必能让自己有施展才华的一片新天地;如果———————有太多的“如果”,但他却不接受这些如果,他是士大夫,是一个正直的士大夫,他不做一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墨客。
文人始终是一个能够感到“天降大任”的团体,也许有人会说屈原是瘦弱的,甚至会说是手无缚鸡之力,但他的风骨却远远比钢铁坚强得多。“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不愿轻易放弃,他要坚持到最后一刻,即使最后的结果是死,也要让自己的本色永存。弃置而复依恋,欲去还留的徘徊,最终他只能选择了自沉汨罗江。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它折断了屈原的憧憬,他毁灭了屈原的斗志,但他却未能改变屈原的本色、正直与刚毅。屈原,爱国者的先驱,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思绪,留下了无尽的反思。从此五月初五成了他的永恒,他的离去使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过的空虚与无奈。风,依旧吹。月已在空中。
月光洒在船头,屈原明白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单纯的理想,选择为本色而牺牲。屈原不仅是个名字,还是一种爱国的精神,一种不甘于沦落的心境,影响着今人的心唤醒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因此,在国家有难之时,无数英雄挺身而出,统护了祖国的尊严,证明中国人的坚强和力量。阅读《离骚》,品读屈原,让我再一次懂得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让我这个在和平年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学子树立起了担当祖国大任的雄心壮志,这种激情我相信在所有的炎黄子孙的生命中都会得以传承和延续。
李的读后感篇2
买书的时候经常推荐东野的书,却不曾买过,理由和李大夫一样害怕,这次爽姐推荐终于鼓气勇气去读了,拿起书就被案件的发展吸引,随着案情的不断深入,也越来越震惊,深深的恶意把野野口吞噬了,让他不顾一切的去完成自己的计划。
野野口亲手杀死了一直把他当作朋友的知名作家日高邦彦,他也很快被警察认定为凶手,但这一切都是他的计划,他利用警察对于案件的侦破过程来实现自己真正的目地,毁掉日高多年辛苦得到的一切,并且把这一切具为己有,因为这一切都是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得到的,更深层的可能日高一直是他想成为的人,而他自身的懦弱和深深的自卑感让他成为和自己心中理想差距很大的人,他把这一切的根源都归咎在别人身上,对环境和周围的人产生了深深的恶意。
野野口这种恶意不仅仅只是起源于自己的内心,我想很多来源于他的母亲,小野野口经常接受到的是妈妈对于周围环境和人的恶意和厌恶、特别是对日高的恶意,这一切都深深根植在了小野野口的内心深处。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以前一直以为这和我没什么关系,现在很多人都在讲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极其大的,孩子是看着父母长大的,父母的言行会一直影响孩子,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做事情,都会在无形中影响你的孩子,这些影响都会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
李的读后感篇3
读了《七律 . 长征》这首诗,我对红军战士们的敬佩油然而生。红军战士们不怕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让我无比敬仰。
纵观全诗,每一句的慷慨激昂都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看这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们不畏惧长路征程,将种种困难等闲视之,认为这漫漫长路上的千山万水也平常不过了。可事实上,红军走过的大山、大河,哪一处不是危险重重?哪一处不是令人畏惧?但红军战士们仍不惧怕。他们是勇敢、无畏的!
再看这一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连绵不断的五个山岭,在红军战士眼里,竟像细小的波浪;气势恢宏而磅礴的乌蒙山,高大,险峻,可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小小的泥丸,轻轻一脚就会被踩扁。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敬佩!
在诗的最后一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我感到了红军战士对长征胜利结束的盼望。盼望长征胜利,就连茫茫千里白雪也令人喜爱了。红军战士们希望胜利,盼望胜利,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
凭着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完成了长征。二万五千里路程中,种种困难,种种险境,种种令人生畏的境地,红军都一个一个闯了过来。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红军秉持着永无畏惧的精神,都能一个个粉碎。
红军是勇敢的,他们有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每当想到这些,我心中对红军的敬佩就会油然而生……
李的读后感篇4
尽管有小说的演义成分,但罗贯中还是将曹操和刘备这两个形象以最大的真实化还原出来,一方面是一个自小出身官宦世家的豪强子弟,一方面是一个自幼贫穷的织席贩履之徒,两者从一开始的起点就是天差地别,可最后都成就了各自的王霸之业。
曹操从一开始便给人以奸雄的形象,“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几乎贯穿了曹操自始至终的人生,随着自身实力的慢慢壮大,也颇有一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感,虽是人臣,却实为帝王,在完成了官渡战役的胜利后,在之后的历次出征中,他均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面对对手。
反观刘备,罗贯中则是将他的人设几乎拉到了绝对完美的境界,“仁”这一字便可以足够概括刘备的为人处世,一生颠沛流离,也有多次险些丧命的经历,使得刘备对于民间疾苦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这也是他能够得到天下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创业之路多有坎坷,可他始终不改自己的为人根本,最终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那样的一个时代,两人的价值观与处世观并没有对错之分,历史向来都是成王败寇,仁与暴也向来都是枭雄必备的特点,凡为王者,必有其一,缺一则不可。
李的读后感篇5
在《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通过简·爱的成长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也通过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展现了一段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简·爱叛逆、抗争、追求自由的性格在小时候就体现了出来。她在表哥殴打她时奋力反抗,受到姨妈和表姐的蔑视依然能够坚持自我,被寄宿学校的施主当众诋毁她时表现的坚韧刚强。长大后来到了“荆棘之地”桑菲尔德当家庭教师,被雇主罗切斯特所吸引。尽管两人地位悬殊,但简·爱坚信两人从来都是平等的,正如她所说:“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讲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当她得知罗切斯特还有一个妻子时,她毅然决然地离开桑菲尔德,坚守了独立自爱、不做附庸的底线。
在那个时代,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超过贵族阶级,追求“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成为统治中的重要力量。简·爱这一不同于依附于男性的传统女性的形象,代表了作者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她的自尊自重,追求平等,捍卫尊严,是当时思想觉醒的象征。
同时,简·爱与众不同的性格也影响了罗切斯特。刚认识简爱时,罗切斯特还只是一个“自豪地独立自主,除了施主和保护人,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的贵族。随着两人的关系变得的亲近,罗切斯特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渐渐从沉沦腐朽到对生活恢复希望。罗切斯特是个复杂的角色——他看似“粗暴又变化无常”地对待简·爱,但又全心全意地爱着她;即使他和“疯妻子”伯莎·梅森的婚姻并不顺利,但当大火蔓延整个屋子时依然奋不顾身地想要救下发疯的妻子。总而言之,罗切斯特并没有因为简·爱以及伯莎·梅森的身份、地位而伤害、虐待她们,而是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流。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丰县生育八孩女子引起大家的关注。她被铁链拴住脖子,在寒冷的冬天却身穿薄衣,受到非人的对待。
更何况这并不是个例,还有多少血淋淋的真相隐藏在黑暗的角落中不得而知。这些女孩自金钱从一人手中到另一人手中的那一刻起,她们便成为了一件商品,一台机器。也许在她们的“丈夫”眼中,两人间根本就没有平等可言,因为她们的价值早在几百年前便标注好了,并且也不会改变。
在这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简·爱》所表达的主题却永不过时,引人深思,或许这就是这本名著存在的意义。
李的读后感篇6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是罗贯中的毕生心血,里面有不少教育意义。
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其实有时伯乐比人才更重要,如果没有伯乐,一个人有再大的能力也空有力而心不足,而曹操与刘备让许多人的能力得以施展。只有遇到一个合适的伯乐,才能让自己的道路好走一些,愿每一个人都能遇到懂自己的伯乐。
李的读后感篇7
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书,这是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的马克斯。 范梅南教授写的一本教育类专著。初看这一本书,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读着读着,却发现它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领悟了很多。本书是从迈向智慧教育学、教育学的实践、机智的性质、教育机智、机智与教学等九个方面向我们一一作了阐述。其中机智的性质、教育机智、机智与教学这几个章节更是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细细回想自己对教育机智的理解,几经波折,终于得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为自己打开一扇大门,看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无限的延伸了广度与宽度。
一、教学机智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是不可学的。
初为人师之时,那时还没有听到过关于“教学机智”这样的名词,有的只是“课堂的应变能力”。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开始慢慢熟悉起了这一词语,但是对于它的理解只是把“教学机智”与“课堂的应变能力”划上了等号,觉得教学机智应该是一种临场的天赋,有的人生来就有,而没有的人学都学不来。自己也没有努力求证过这样的答案是否是正确的,只是认为应该是这样。
二、教学机智是可以学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教学之中。
慢慢的,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改变。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预先想象的那样顺利,常常会出现意外,而正是这些意外常常会让自己手足无措,常想能冷静处理并能驾驭它,可总会是事与愿违,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自己对于教学机智的理解变得清晰一些了,教学机智是需要靠着不但积累起的底蕴,才能运筹帷幄,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记得在我的一堂思品课上,当我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聊聊自己爷爷奶奶的喜怒哀乐,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爷爷奶奶快乐时,意外发生了:第五小组有一个孩子哭了,其它的同学正不知所措。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情景。我做出一个决定:放下预设的内容,转为和学生一起探讨孩子哭的原因。孩子的哭由心而生,是因为自己失去祖辈,不能敬孝所致。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谈对此事的看法。学生们一个比一个说得深刻,有学生说:“我和他一样,心里也很难受,因为我的爷爷奶奶也没有了。”有学生说:“我觉得他很有孝心的,……”还有学生说:“……我们要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我们的爷爷奶奶岁数都很大了,他们活的时间有可能不太长。如果我们现在不珍惜,将来他们不在了,那我们会后悔的。”对于这次意外的处理,我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而且通过这个意外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一个高度,让学生从内心再一次受到了体验,它来得是是那么的突然,而解决得又是那么的自然。我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我并不认为自己有教学机智的天赋,此时的决定与做法,应该是得益于平时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所得。那时对机智的理解上升于此,如今看来,我这样的理解还是很狭隘的。
三、教学机智是品出来的,因为它深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毛孔。
现在,当我再一次来看教学机智时,它已变成了教师的一种素养。它首先体现在教师的为人师表上。每一个人都在无声地接受着环境对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如此。哪怕是平时那些最不可能听老师话的学生,也在每天接受着教师的影响,只不过他们接受的量少了一些,微妙一些,但你不可无视他的存在。因而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更应身高为范,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行做到。只有给予正确的影响,才能让学生受到正面的教育。其次教学机智体现在教师的自我克制上,面对着众多不同的个体,是否做到心平静气的与之交流,给予指导。特别是在孩子出现了令你生气的时候,是否还能不愠不火。古有“布衣怒 天下素。伏尸二人 血流五步”之说。而如今,教师一怒,心情影响行为,在这样的心境下还能有好的行为来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吗?再则,教师一怒,势必影响到学生,受了惊吓的学生一定会缩成一团,自动生成自我保护系统,这样的教育还会有效吗?答案不言而喻。学会了克制,就会理性地选择何时去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如此理智地处理正是教学机智的充分体现。再次,教学机智还表现在教师要有一种处事不惊之态,要对情境要有有充分的自信。如当课堂失去了控制那一刻;当你与学生谈话,对他进行教育之时,学生不但不听,反而十分不敬之时;当你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内容不被学生重视时,你都要学会变得冷静,变得自信,同时做出充满智慧的举动。也许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被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小事,拖得疲惫万分,以至于到后来,在无奈之时,不再去思考、寻求一种积极的方法。没有了为师的那一份燃烧着的激情,那会是多么可怕啊!
四、教学机智更是一门与学生交往的艺术,他主要表现在你是否理解你的学生,尊重你的学生。
理解学生就要站在学生的位置看问题,处理问题。教育中,我们常会用老师的眼光来看待所发生的事情,然后以我们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表面上来看,问题是过去了,但是是否真的给学生心灵以解放,那就不敢说了。面对着教育中的某一件事,我们常常会知其然,而不去知其所以然,常常站在老师(这种成年人的位置上)想当然的认为是这样的,而全然不顾知识与生活阅历远没有成人丰富的儿童所站的位置、所看到的与想到的。就如上课老师讲的内容,做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个孩子没有掌握好,于是就想到,孩子上课没有认真去听讲,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不懂可能是孩子的接受能力弱所致。可能是这一方面内容这个孩子还是很欠缺的,一下子接受那样的内容,对于他来说显得很困难。或许课上更有一些事打扰了他的听课,如昨晚没有睡好,如听课中出现了意外,如他想起了一些伤心的事等等。我们有一百种理由可以假设,但是只有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阐述出来的理由才是最为合适的,也是该令同样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的老师理解与体谅的。教学机智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教学中我们常会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客体,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把学生当成了教育的客体来看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抱怨孩子怎么就学不会呢?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引着学生去学,引着学生过“河”呢?我们常要学生自己走过来学习知识,其实该行动的是老师,是教师该走到学生身旁,帮助学生认识他所要学习的东西,带着他一路走来。教师要有一种山不过来,我过去的思想来进行教育与教学,那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成功率一定会更高。
教育的机智也涵盖了我们每一天,每一点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只有提高了认识,然后我们再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追求更高更强,那么教学机智一定会带给我们全新而精彩的新未来。
李的读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