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这本书的读后感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对一本书的评价,它能够帮助其他读者了解这本书的价值,读后感是我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和思考的纽带,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父与子这本书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父与子这本书的读后感7篇

父与子这本书的读后感篇1

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习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

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

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

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

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

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在标注出关键词,读后感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以及可做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单纯做笔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也不会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对单纯的看书,更立体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长远收益。读书是学习,思考也是学习。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学以自审。读书是一个吸取精华、丢弃糟粕的过程,而做笔记、思考、实践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

父与子这本书的读后感篇2

本书围绕着应该如何阅读一本书以提高自身的理解力来展开,作者认为大部分的读者都对阅读的目的不加区分,阅读主要两个目的,一是吸收信息,一是提高理解力,前者固然重要,但后者才能促进个人真正的成长。吸收信息只是知其然,增进理解则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本书作者认为我们应当做一个主动地读者,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对话,最终提高自身的理解力。作者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并针对每个层次的需求提供了不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这本书对我而言,还是一本好书,因为确实对我有用。困惑于自己读书虽不少,成长却有限,最近进行了阅读及写作方法论的主题阅读,这本书则是这次主题阅读的开端,无疑,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一直以来通过阅读所获甚少的原因在于我长期以来只是在进行娱乐阅读及吸取信息的阅读,实际上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得到锻炼。其次,今后应该如何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无非就是多思考,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如何去思考,如何做到主动地去思考,如何在思考中让自己与作者产生对话,这就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个人认为非常有帮助,接下来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这些具体的操作建议重新进行梳理,以方便在今后的阅读中进行具体的实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其中中间穿插了很多逻辑思维的内容,这对于个人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也非常有帮助。

个人认为不足的地方。1.尽管作者多次强调本书的方法可以运用在任何书籍上,但是实际上,分析阅读的方法明显更适用于理论性的论述性的研究性的著作。2.尽管作者针对四个阅读的层次理论进行了具体的运用(体现在书中对不同类型的书籍给出的建议),但是还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方向,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作者不仅系统地论述并解决阅读的问题,同时还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建议。3.不可否认,为了吸引读者,文中存在过分夸大该阅读理论的作用,有些文字也显得多余。

父与子这本书的读后感篇3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迫于工作要求,但郝明义的译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读书,它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我虽不爱读书,但是至少也看过几本。简单来说就是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

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的不认真。体会领导教诲的苦心,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父与子这本书的读后感篇4

今天看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匪浅。以前不断读书却总感觉不得要领的疑惑现在解决了,原来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书中提到读书的三个阶段:粗略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只是将书从头到尾看完,而书的主题、作者的中心思想、情节设计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阅读只能从书中吸收到极少的知识和信息。

而分析阅读则是一句一句去分析书的情节、作者的意图、书的论述结构等,将书中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而主题阅读则更进一步,抓住一个主题,对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并比较讨论。后面两个阶段很少人能够做到,而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才不会让你觉得毫无所得。

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般大费周章去做,我只是单指那些高价值的书而已。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书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要对书进行分类,判断书的价值。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书的数量浩如烟海,我们只需去认真阅读我们需要的书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书的应用,有时灵活运用工具书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进入作者的语境。

最后要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要写读书笔记,把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好再对书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求知路漫漫,愿始终如一。

父与子这本书的读后感篇5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茫茫书海中,要挑出一本最好、最喜欢的,实在不容易,因为我喜欢的书太多了,如果硬要我说出一本中意的书,那就非《西游记》莫属了。

?西游记》这个名字我5岁就知道了,但是我不知道《西游记》是什么,甚至天真地以为它是一种玩具。爸爸妈妈为了让我知道《西游记》是什么,就在我6岁生日那天给我买了32本关于《西游记》的小人书,也就是它带我走入了名著的殿堂。于是,我就天天看着上面的漫画看,我看得爱不择手,一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只可惜上面好多字我不认识,直到小学一年级,我借助拼音才能自己读懂里面的字。也就是我第一次看《西游记》。

第一次看《西游记》,我的收获只有把《西游记》里所有人物的名字背了个滚瓜烂熟。第二次品味它则是在四年级,通过那次细细品味,我发现它比小人书精彩多了。它把孙悟空的勇猛,猪八戒的呆懒描写的淋漓尽致,他们的飒爽英姿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三次看《西游记》就是现在了,书里有些部分是文言文,原着的《西游记》更精彩了,你看这一段:两个在半空中一场好杀,咦?:齐天大圣,混世泼牛王。只为芭蕉扇……,书中的人物都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战斗场面也非常详细,腾云驾雾,刀光剑影都十分精彩,给我的气氛不像是在看书,而是在看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这本书我太喜欢了,经常看得不肯放下,连妈妈叫我吃饭都不知道。为此,我经常受妈妈批评,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去看。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比看电视精彩多了,我喜欢这本书。

父与子这本书的读后感篇6

当了十几年的学生,好像每天都在读书,感觉读书早已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一直感觉读书是件很简单的事。但工作之后,拿起书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是工作繁忙无暇阅读?还是根本不想读书?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觉得我还是要拿起书,书里面总是有我需要探寻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阅读,我不断的在寻找方法。直到我找到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有好多金句让我受益匪浅。1、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2、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3、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4、可读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整的整体架构,好的书都有最睿智的架构。阅读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分析阅读必须把握四个规则:1、辨别出一本书属于哪一类型的,是实用型还是理论性。2、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整本书的主要内容。3、清晰知道整本书的架构。4、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代的社会媒体纷繁。电视,可以轻轻松松地欣赏;广播,可以休闲式地收听;网络,可以海阔天空地漫游;报刊,可以随心所欲的浏览…….相比之下,读书,显得有些“沉重”:字要一个个去认,句要一句句去理解,意思要一段段去思索,没有形象画面,没有伴奏音乐,没有旁白点拨,真有点儿“难”!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本书刚读了一半,还没读完。但好像也明白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意义。希望自己每次读书是为了热爱、升自己。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是因为被迫而读书。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美好,变得更有意义。

我爱读书,是书给予我知识和智慧,也给予了我力量和勇气。我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书的百花园里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采集花粉。小说教给我怎样做人的道理,诗歌唤起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话让我感到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阅读一本好书,真的能带我们无穷的好处,而读一本烂书,也会让人倒胃口,想要读好书,首先需要学会选书经常阅读经典书,不仅能让我们的阅读技巧得以提升,更能让人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更加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

父与子这本书的读后感篇7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它叫《会说话的书》,这本书讲述了一本叫《会说话》的书和一个叫陶陶的小男孩的故事。

?会说话》不但会说话,还会“预测”好多未来的事情。

?会说话》很喜欢别人翻阅它,因为被别人翻阅可以使它储备能量。被人翻阅的'越多,储存的能量也越多。《会说话》还喜欢别人在它身上做记号,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它的价值。它还喜欢晒太阳,喜欢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晒太阳可以使它增强能力,新鲜空气可以让它的身体很舒服。

?会说话》不喜欢被雨淋,因为被雨淋会使它变得没有生气。它也不喜欢被暴晒,因为暴晒会使它的身体变形,变的不漂亮。它更不喜欢火,因为一把火就会把它变成灰烬,结束生命。

?会说话》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为了帮助别人,消耗了很多能量,两次让自己元气大伤,最后变成了一本普通的书。陶陶很伤心,但是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和《会说话》说话,给它晒太阳,给它呼吸新鲜空气。他相信《会说话》一定能够听到自己说话,只是没有力气回答而已。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书和人一样是需要交流的。读的书越多,和书交流的就越多。读懂的越多,从书中得到的力量就越多。我有很多书,很多好书,我要多和它们交流,从书中得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能量。

父与子这本书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父与子读后感500字推荐8篇

父与子读后感500字最新8篇

看完父与子的读后感5篇

地震的父与子读后感6篇

看了父与子的读后感8篇

《父与子》读后感500字6篇

看漫画父与子读后感5篇

地震的父与子读后感推荐5篇

父与子读后感500字参考8篇

地震的父与子读后感模板5篇

父与子这本书的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