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在读过一本有意义的书籍后,我们就可以写读后感记录自己的感受,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彷徨集读后感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彷徨集读后感篇1
鲁迅的小说集子有三本——《彷徨》、《呐喊》、《故事新编》。《呐喊》和《故事新编》我还没有仔细品读过,今天先来谈谈自己阅读《彷徨》之后的一点感想。
以前中学时代学鲁迅的课文总觉得读不太懂又好似读懂了什么,很朦胧的感觉。然后就很久没接触到鲁迅的文章了。前些天得益于小华的推荐看了鲁迅的几本书,感觉大抵还是那时候的感觉,却又有些不一样。这本书 让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种深沉、愤慨,犹如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复杂心情。
?彷徨》收录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更多的注意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同《呐喊》相比,《彷徨》较多的流露了作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是表现农村妇女命运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诉。《离婚》是鲁迅先生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表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最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是《祝福》和《伤逝》这两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 这篇我们高中就学过, 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为一个受侮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捶残。《祝福》把目光关注于农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现状,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凶残本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表明在这个社会中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也表明这社会的冷酷、麻木。而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对这种气势,对这一社会的强烈不满,厌恶以至愤怒。 《伤逝》是先生唯一一篇爱情小说。真的是大家手笔,有很多真理的光芒闪烁。“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生活是第一要素。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爱。有爱,并不等于有牛奶和面包。子君和涓生爱的破裂重要因素就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好在今天的女孩子比子君更幸福的是经济上独立了。所以,女孩,当你在爱和事业中面临选择时,千万记得,没有事业的爱犹如无根之萍,多半会飘荡出你的视线。有立足之本才有爱,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以上便是我读《彷徨》的感受。
彷徨集读后感篇2
彷徨是苦闷的,彷徨时迷茫的,彷徨时无处宣泄的,彷徨就像游走在荒野上的孤魂,不知该何去何从,不光是身体的无归无依,更是灵魂的无法寄托。
二十年代的中国,黑暗、混乱、动荡不安,满目苍夷,热血青年奋起反抗,期望着改变这个千疮百孔的旧世界。“有的隐退,有点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曾经,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在现在。他在《彷徨》的书扉页上用了《离骚》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又表现了鲁迅先生是十足的智者,是坚强的斗士,虽然彷徨,虽然苦闷,但仍然求索,不轻眼放弃,仍然在锲而不舍地抨击着封建社会,表现了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他的人生是一个圆,有彷徨,有苦闷,但没有放弃。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压下,总是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压力来源于责任,和期盼,承受,是我们面对压力的唯一方法,我们承受着亲人的与好友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我们承受着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生活在一个比较民主,相对自由的世界的我们,承受着我们这一代的“承受”。有悲伤,有泪水,有欢乐,有笑颜,但作为中国的花朵,我们应该抬起头,挺起胸,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向我们的鲁迅先生一样勇敢地前行!
彷徨集读后感篇3
?呐喊》是鲁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所作,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日子,揭示了种种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日子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其实在读完《呐喊》的第一感觉,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自责,我自己有点奇怪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我的思考后,我发现,以前人的观念真的让人不可理喻,我常常跟我身边的人说,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一定象孙中山那样,对人们的'思想进行彻底的教育。
我对《呐喊》中的阿q正传,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阿q,我觉得那样的年代里像啊q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在如今发达的21世纪,也几乎没有象啊q的人了,其实我还是挺佩服啊q这个人物的,时代虽然抛弃了他,但他并没有放弃了自己,而是不断的努力活下来,也许有人会说苟且活着还不如死,但是,生命是第一位啊,没有生命许多都是空想。
如今,像这样发达的21世纪,我想很少有人想到曾经那么愚昧的国民了,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至今还有那些愚昧的国民的存在,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真的。
在那些偏远山村的人们,因为接触不到先进的文化教育,以至仍然保留着以前的各种封建习俗,这一点也不奇怪,社会有进步,而他们似乎日子没有多大的改变,以后,我们要做的还有更多的,包括教育和传统,分辨传统和封建的区别,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除了自己要好好的活着之外,也要帮助别人好好的活着,因为我们的社会在进步。
彷徨集读后感篇4
鲁迅先生的《彷徨》多是以农民知识分子作为中心人物,在思想苦闷的二十年代中期,鲁迅先生注意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精神上的穷困潦倒,无论是《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还是《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都能从中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深沉与愤慨之情。鲁迅先生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匕首一般深深扎在敌人的胸膛,刺痛敌人的神经,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贫苦人民的生活,从平凡中感受震撼人心的东西。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现状都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深沉有力地控诉了旧时代地主豪强的压迫以及封建礼教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表现了自己对人民生活贫穷、精神麻木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中华民族命运的殷殷期望与高盛呐喊,触动我们的灵魂深处。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祝福》一篇,鲁迅先生以命运多舛的祥林嫂为描写叙述的对象,取材于社会现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从人物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变化的思想轨迹中透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压迫与剥削,尤其是在精神上的摧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压迫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沦落与消沉,透露着这一时期社会的冷漠与隔阂,贯穿着鲁迅先生对贫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殷殷关怀。
我想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不正是前辈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祈求的美好未来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应该为之自豪的,古老的中华民族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的磨难才迎来了今天的胜利曙光,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来之不易的现在,让华夏这个伟大民族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彷徨,是人生常常遇到的一种处境,然而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虽然彷徨,虽然孤独,虽然无奈,虽然失望,却从不曾忘记过用自己的力量与之作斗争。我们身处这个民主的新时代,体验着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不应忘了前人所做的不懈努力,所以,无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始终保持着一颗不灭的心,就像海子所说过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保持着不变的信仰,我们所想要的时间会给予我们,只要肯攀登人生的高峰。
彷徨集读后感篇5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香门第,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在中国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大多数人都承认他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的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小生,中国社会的弊端予认深刻的阐释,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
他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说,散文诗,回忆和杂文等,代表作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篇》,《野草》,《花夕拾》,《南腔北调》……
他前期的小说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以清末明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宽充裕,幽默洒脱,于前期大不相同。
?彷徨》是作者记述的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琐事和所闻所感,以及对往事的一些追忆,通过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对当时社会的评论,无形中也对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希望构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祝福》讲的是作者在年底回到故乡鲁镇,在拜访老朋友时偶遇祥林嫂,描述了祥林嫂当时的凄惨现状导致了死亡,又介绍了祥林嫂的背景以及悲惨命运,心中产生了一些疑虑,后来在朦胧中,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这“祝福”声似乎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在蘩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幸福的家庭》叙述的是作者想靠捞几文稿费来维持生活,他认为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石火,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艺术。
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艺术家。
于是,他拟定了“幸福的家庭”为题,开始写文稿,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想象,将自己理想中的幸福家庭展现在文字间,不断地将现实与想象进行比较。
?伤逝》中回忆了涓生与子君热烈且纯真的爱情故事,记述了他们由相爱到同居,度过了一段幸福且忙碌的时光,可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在无言中,似乎又都感到彼此的坚韧倔强的精神,还看见从新萌芽起来的将来的希望。
彷徨集读后感篇6
乌裙蓝袄白头绳,瘦削脸颊昔日红。曾经笼鸟今终飞,只因人变时不同。——题记
那是一个时代,那是一个人,而那样一个时代,才有了那样一个人。
祥林嫂,一个悲剧的化身。
她二十多岁丧夫守寡,逃出家去给人当女工。她靠着自己身上的力气看见了生活的曙光,可是她的婆婆,为了给自己小儿子娶亲,将她从曙光的边缘又拉进了黑暗,把她嫁到了山里,不,应该说是卖到了山里。从此,她失去了在她心中无比重要的东西——贞操。而她有一颗非常容易满足的心,在命运的强权面前,她屈服了,生了一个孩子,决心在山中生活下去。可是,命运却又跟她开起了玩笑,让她再次守寡的同时还让她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无奈的她只好再回到鲁镇,她想在那个看见曙光的地方再次寻找希望。可是,守寡失贞,克夫克子,无论她捐多少门槛,付出多少努力,鲁镇都已经不再接受她。最后,她历尽了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所有的苦痛,带着生活的窘迫与无奈,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离开了我们。
她的悲剧,带给我们的并不是眼泪,而是压抑,压抑得让人落不下泪来。她的悲剧,让人只想打开窗户,让呼吸更顺畅些。读着她的悲剧,看着眼前的另一个世界,我们有时真得说不出来什么,或者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祥林嫂,一个时代悲剧的代表。
她嫁给一个小自己十岁的丈夫,逃家打工,然后守寡被婆婆逼着再嫁。这不是她个人的命运,而是那个时代无数像她一样的女人的命运。她再婚当晚挣扎不成,便随遇而安,相夫教子。这不是她个人的选择,而是那个时代无数像她一样的女人的选择。她克二夫一子,被人冷眼旁观,冷言冷语相待,也有陪着她流泪的女人,而那些女人,只是想看见比自己更不幸的女人,来寻求一下心理上的安慰。这不是她个人的遭遇,而是那个时代无数像她一样的女人的遭遇。她最终带着活着的人鄙夷的眼神和唾骂的声音离我们而去,去的是那样默默无闻,之后又很快被人忘记,连渐渐都谈不上。这不是她个人的结局,而是那个时代无数像她一样的女人的结局。
自古英雄出乱世,而那样一个时代,在风云人物辈出的同时,更多的是一个又一个悲剧。祥林嫂这样一个女人,也许只是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人的生活小小的合并了一下,但是毫无疑问,她是那个时代大部分女人的代表,卑微的地位,束缚的“道德”,易安知足的心态,悲惨无奈的命运。这种地位,这种束缚,这种心态,这种命运,不是一两个“卫老婆子”、“严厉的婆婆”、“鲁四老爷”造成的,而是无数个像以这些人为代表的大众组成的时代造成的,而这最后造成的,就是一个又一个时代悲剧。
祥林嫂,是一个时代悲剧的代表,更是一个悲剧时代的牺牲品。
那样一个时代,文明虚伪的外表,阿谀奉承的言语,冷漠鄙夷的眼神;那样一个时代,陈旧繁多的规矩,不可理喻的道德,纷乱不安的社会。不得不说,形形色色的人创造了一个悲剧的时代,而这个悲剧时代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又创造了无数的悲剧,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有一天,有人站出来,下定决心并倾尽全力去颠覆这个悲剧时代。
悲剧,时代悲剧,悲剧时代,值得庆幸,过去的都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的时代创造了现在的人,而每个时代都会有悲剧发生,我只是希望这个时代的悲剧会少一点,如果有一天要我去做那个站出来人,我想我会的,而且那时应该还会有许多与我同行的人。
彷徨集读后感篇7
?彷徨》是鲁迅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小说代表作。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香门第,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中国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大多数人都承认他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他的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小生,中国社会的弊端予认深刻的阐释,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说,散文诗,回忆和杂文等,代表作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篇》,《野草》,《花夕拾》,《南腔北调》……
他前期的小说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以清末明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宽充裕,幽默洒脱,于前期大不相同。
?彷徨》是作者记述的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琐事和所闻所感,以及对往事的一些追忆,通过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对当时社会的评论,无形中也对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希望构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彷徨》一书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辛”,“怒其不争”关怀,艺术技巧圆熟-----深亡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参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我们活得要有意义,要投入生活,深入社会;有理想,有目标,有行动;要敢于奋斗,要敢面对和承受现实,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其实,彷徨主要源于责,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的方式了。
彷徨集读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