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一篇读后感能够加强同学们对书上内容的领会,读后感指读完一本书后把心里的思考通过文字撰写出来的书面表达,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我们》读后感10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1
我用了十多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很感人的书,叙述的是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故事。这本书有三个部分主要写的是我们俩老了到我们到我们仨失散了到最后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哭了好几次,仨人杨绛先生一人,到九十二岁高龄时还在孤独、寂寞中度过,那时还强忍着自己内心的伤心、孤单写下了这本书,当时杨绛先生的心情应该很复杂吧,写这本书之前也应该鼓起了很大的勇气,杨绛先生是有学识的,勇敢、坚强嗯。
我们仨,就是一个家,无论在哪,只要在一起,就是家。杨绛先生他们仨是血脉相连,相亲相爱的,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最终却没有换来想要的幸福。换来的却是生离死别,但却抵挡不住杨绛先生对他们的思念。
?我们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杨绛先生的梦境,虽然是梦境,但可以读出真切的感情,往后读时也可以发现第一部门是看似梦境却又好像不是梦境,因为梦境里的东西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杨绛先生总是梦到钱老。梦到他们俩人一起散步,散着散着,钱老就走了,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在那里。醒后钱老总是安慰她说“我怎么会丢下你一个人走呢”。
第二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阿媛,丈夫钱老先后离去的过程。在梦境中她梦到阿媛得病了,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后来病情加重,但还是那么乐观。一九九七年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钱老去世。我们仨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命运待她真是不公,在她年迈的时候,理应享受天伦之乐了,但她女儿却离去了,杨绛先生本想享受天伦之乐,却白发人送黑发人,更痛苦的是接连钱老也离去,只留下她一人。但她又是多么的坚强,她坚强地活了下去,又振作鼓起勇气写下了《我们仨》。
第三部分,杨绛先生回忆了他们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杨绛先生在书中提到,她总说“我最笨,什么都不会,是最没用的人”。但我觉得她是勇敢的,坚韧的,明亮的。也是唯一一个作为女性却让我们称为先生的人。
人世间不是小说不是童话故事,结局也不可能会是“从此,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人世间是没有永远的,因为人的一生是坎坷的,只有到暮年时才会有一个安顿的居处,才会觉得幸福、舒适。
但杨绛先生却白发人送黑发人。阿媛走了,钱老也走了,独留杨绛先生一人,做着一个很长很长的能。在梦里有家,有他们仨,他们还像平常一样生活在一起,但那只是梦。最终,杨绛先生也走了,他们仨又団聚了。留下的《我们仨》读完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杨绛先生,我们永远会记着你,记着你的勇敢,记着你的坚韧,记着你的明亮。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2
读我们仨的动机是什么,已经忘记了。只是曾经记得在微博上看到了转发杨绛一句话,这句话是啥,真心已经忘记了,但是在当时确实被小小得震撼了一下。后来知道杨绛是钱钟书的老婆,然后看到了微博上对《我们仨》的推荐,讲述的是一个小家庭的温暖的回忆,就是这份回忆,打动了我,让我很期待这本书。
这本书不厚,但是满满的都了家的温暖,对家的眷恋。从第一卷的梦中圆圆和钟书,杨绛在女儿和丈夫之中穿梭徘徊,放不下任何一个,即便他们都不在了,他们仍住在杨绛的心里。第二卷,杨绛回忆了从开始跟钟书在英国留学开始到有了圆圆,回国,经历了抗战,文化革命,饥荒,改革等等,在战乱时期,非常时期,家永远是相依相靠的地方。他们一家三口淡泊名利,也不容易屈服,总是坚守这看书的爱好。后来我才知道英汉字典是圆圆参与编辑的,宋词选集是钱钟书编的。书中还纪录了圆圆小时候的画,钟书写的诗,一页一页,都是幸福的回忆。后来才知道,圆圆本来是要写我们仨的,但是因为疾病的原因,没有能完成,杨绛把它完成了。
其实,写到这里,也没啥可以写的了,因为思路一断,有的时候就连不上篇了,并且,写字需要很平和的心态才行。并且这本书说的很祥和平淡,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我们总是不能记着这些真实的平淡,总嫌缺少了生活的激情。其实,平平淡淡才是真,才是幸福。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3
杨绛先生走了,但留下了我们仨。
知道我们仨这本书,是在杨绛先生走后。知道杨绛是在钱钟书先生走后。这时候我想起了鲁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没看此书,一直觉得我们仨写的是和朋友圈一样秀恩爱,秀家庭温暖和谐的回忆小说。书的封面是古朴的,内容也是古朴的。而最让内心感觉凄凉的却是封面背后的那句话__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完却发现,里面有温暖有恩爱,但却生生通篇是流水账,一个叙述得不行云流水的依旧是家长里短的流水账。内容平实低调得如述家长里短,邻里乡外。里面没有凄凉,没有抱怨,没有吵闹,没有哀伤,仿佛是一个食人间烟火,却没有人情五味的世界。但里面有爱情,有亲情,有道德,有礼仪。更有呵护,有尊重,有思念,有担当。有家国的选择,有忠孝的抉择。
杨绛的流水账又似乎是不同的,里面是豁达的,对社会的豁达,对国家的豁达,对家人的豁达,对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达。
杨绛叙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顽皮的,顽皮得就是三个孩子在一起过家家,只是这个过家家过得有些认真了些,认真得一直到老,但他们一直没老过。钟书先生说,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仿佛任何大风大浪与他们无关,任政治风云变幻,我仨自岿然不动。
写回忆中写夫妻恩爱者居多,而把三口浑然一体者少之又少。曾看过一个学者写道,中国几千年的稳定和道德传承来自于一个个的大家庭,那种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虽然几代同世依旧在,但同堂几度闻?小家一成立,就马不停蹄的逃离了大家,从此没了长幼卑尊,你妈是你妈,你爸是你爸,妈家是妈家,自家是自家。私有化的彻底已经延伸到了每个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独立的法人,也有了独立的道德体系。
每个痴迷的无用的书呆子后面必然站着一个强人。钱钟书就是这样一个食人间烟火却不管人家烟火的书呆子,他钻进书里就不再出来。而杨绛就是站在这个书呆子后面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得了桌椅盖得了楼房的强人。强人是无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强说能的,总不能让一个更不能的书呆子去说能吧杨绛的字里行间是有钱钟书的风格的,或者说也未必逊于钱钟书的,但无论是生活多么愁苦,杨绛从没有要把钱钟书从书堆里拉出来,爱一个书呆子,就要爱让呆子在书堆里呆着。道理是简单的道理,有几人参透,参透的那几个人是否又做到了呢?
大家之所以成为了大家,就是无论多纷扰的事情在那里都很简单,简单得如孩子,简单得如白纸,简单得每个人都会认为很复杂。有初心,坚持初心就好。任风雨飘摇,你自不动就好。
读完我们仨,就一直觉得杨绛是钱钟书后面的钱钟书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4
无限的宇宙隐藏着无穷的秘密。人类以最大的自信,也只敢说接近认识了它的百分之十。事实上,现代科技所获知的东西越多,科学家们便发现,不知道的东西反倒更多了。
在书店,我面对着诸多的科普书,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一本封面十分吸引眼球的书吸引了我的视线。《不知道的世界》是一本未知世界的小百科。
?不知道的世界》选取了各学科中一系列科学谜案,比如:蟋蟀是用“短信”
来约会的吗?苍蝇不得病之谜、蜜蜂为何“怕老婆”......,反映了人们在探疑解密中作出的努力和遭遇的障碍,介绍了各种有代表性的假说、猜想和目前达到的研究水平,提供了攻难闯关和相应知识背景,并指示了可能的途径。
迄今为止,癌症仍然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且目前科学家仍未找到治疗癌症的特效药物。因此,寻找抗癌治癌良药,已成了科学上的一座难攻的堡垒。
生物学家发现,鲨鱼的身体异常健康,它们即使受了极大的创伤,也能迅速痊愈,而却丝毫不会发生炎症,更不会感染疾病。
这就让我们发出疑问了,难道鲨鱼有什么抗癌的秘密武器?
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博士鲁尔,在世界闻名的玛特海洋实验室工作,他对鲨鱼的生理和病理做了长期的研究。在25年间,他先后对5000条鲨鱼进行过病理解剖研究,只发现一条鲨鱼生有肿瘤,而且还是良性肿瘤。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科学家曾用一种及猛烈的致癌剂——黄曲霉素去饲喂须鲨。在将近8年的饲喂实验中,为发现一条鲨鱼长出一个肿瘤。可见鲨鱼的抗癌能力是极强的。那么,它的抗癌绝招是什么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鲨鱼的抗癌绝招是它的肌肉里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因此不易患癌。
鲁尔博士则认为,鲨鱼的肝脏能产生大量的维生素a。实验证明维生素a有使刚开始癌变的上皮细胞划分,恢复为正常细胞的作用。所以陆二人为保护鲨鱼免于患癌的秘密武器是维生素a。
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试用鲨鱼软骨提取物,治疗32个晚期癌症病人,结果11人治愈,其余人的癌肿也明显地缩小了。
分子生物学家扎斯洛夫认为,鲨鱼的抗癌武器在胃部。他在实验中发现,鲨鱼的胃部能分泌一种叫“角鲨素”的抗菌素,它的杀菌效力比青霉素还强,并且它还能同时杀死原生物和真菌,还能抗艾滋病和癌症。
结论真是五花八门。
鲨鱼抵抗癌症的秘密武器到底是什么,现在仍是个谜。相信这个谜被揭开时,便是人类送走癌症瘟神之日。
科学让我对世界充满了渴望。科学家们的探索让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对这个大千世界更了解更热爱。
科学充满了危险,而总有一些乐于奉献的人愿意去为世界的进步做出贡献。他们跟我们这些人一样有家人有血有肉,为什么他们不怕死呢?很简单,因为他们有一颗比我们常人更热爱世界的心。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而不变的是我热爱科学的心。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5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6
今天,我抱着一颗好奇心阅读了《我们爱科学》这本杂志,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是一本有趣的科学杂志。
有一期为极地斗鲨,文中的选手要挑战的可是从鲨鱼口中拔牙,这是一个刺激的事情,我心想:“太勇敢了,鲨鱼又不会说话,又不会听从你的命令,有一半的可能性拔牙成功,还有一半的可能性将会被鲨鱼吃掉,是在太恐怖了!”尽然右这样的胆量去给一个食肉动物拔牙,真让人敬佩他的勇气和胆量,选手面对鲨鱼一点都不紧张,在拔牙的过程中显得轻松、自在,这说明科学的进步能使人类和鲨鱼做朋友。
在日本,垃圾要分家,分类成习惯:纸张和塑料都有分类处理的标识,哪怕是一张张小小的包装纸,在丢弃的时候也必须分开。环保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人们不会拿着瓶子满街乱丢,他们会在自动售货机旁边喝完,然后把瓶子留在旁边专门盛放废塑料的垃圾桶里。旧衣服的回收分类更是细致,比如袜子,如果是两只,在“没穿破,左右脚搭配”的情况下属于旧衣料,如果只有一只则属于燃烧。这样,有用的袜子可以洗干净捐给需要的人,而没用的袜子才是垃圾。从这个事例中也反映了科学在进步,连扔垃圾都要分类,把它没有用的才当垃圾,有用的还可以再利用。
爱迪生12岁的时候,他把化学药品等东西都放到了火车上,做实验。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遇到了空气立即燃烧起来,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大聋了。
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弄瞎了他的眼睛。他没有被危险所打倒,而是继续完成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一种价值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努力,终就到了灯丝,发明了电灯。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命的东西有1000多种。
科学就像大海一样,让你去探究、去发现其中的奥秘,让你在大海中航行,去发现更多对科学有力的东西。
当我们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应该像爱迪生一样,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我也热爱科学,因为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有关科学的知识,还可以从中体会到乐趣,所以热爱科学,可以一举两得。
我爱科学里新颖的东西,爱科学里伟大的发明,更爱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们,是你们,让世界变得更加的强大,是你们你让我知道不经历雨风雨怎么见彩虹。
科学的进步,使人类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只要有了好奇心,说不一定,下一的科学家就是你,再有好奇心的同时,自己也要去实践一下,才知道科学的魅力是多么强大,多么吸引人的眼球。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7
?我们仨》这本书有三个部分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二部分在写梦,一个万里长梦。在梦中的古驿站上他们相遇相失。正如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书中这样写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于是杨绛先生便娓娓道来这个万里长梦。
第三部分是回忆这个家的点点滴滴。杨绛先生一家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则称之为“石子”。杨绛先生也描写许多当时如火如荼运动,但这并不是杨绛先生的笔下的核心内容,她将眼光放在了运动中的人,在频繁的政治下,他们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厮守在一起才是她要说的她想说的,狂风暴雨也变成了那和风细雨,她写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琐事,比如他们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数次搬家,如何离群索居远离政治,看是平淡,可是平静何尝不是他们一家的生活态度。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杨绛先生被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又怎么样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母亲,一位妻子。而她却在短短的一年内失去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正应了那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琉璃易碎彩云散。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到,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
杨绛先生的这本书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她的幸福和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和相濡以沫如亲情般的爱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她用文字回忆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虽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虽然亲人爱人先自己而去,虽然在这个无法称之为家的寓所独自生活,杨先生还是在笔下寻到一点慰藉。我想拥有回忆的人是幸福的。大家可以在闲暇之余翻阅一二,体会期中平淡的幸福。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8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句话我见过无数次了,真的,数也数不清。大多数人都会问:“哪句话对你触动很大?”“哪本书最让你落泪?”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会让我想到很多书,很多作家。但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应该是我读过的最娓娓道来的一本书。
第一次读《我们仨》应该是高中时期十六七岁的年纪,那段时间看过一个关于“失独家庭”的调查报告,或许是因为十六七岁本身就是一个极易敏感的年纪,那段时间就一直在脑子里面反复去想一个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对父母应该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然后就在这个期间读了《我们仨》,初读时整个人都笼罩在极大的悲伤之中,感觉人生为什么会如此残酷,让一个人在垂暮之年先后送走了自己的女儿和丈夫。
第二次读《我们仨》是大学时期二十二岁,假期在家闲来无事,便又读了第二遍。脱离了那个敏感易感伤的年纪,在读时看到的已变成一个邻家老太太在给你讲述儿女情长,父女嬉闹,相濡以沫这些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世事沧桑,家园变故中的辗转与艰辛。文中有一句钱先生的话“嘿,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这大概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情话了。尘世间的相濡以沫,互相搀扶,即使再多的艰辛苦涩,也变得甜润。后来又有了女儿,一加一成了三。三口一家,在家里没有文学泰斗,也没有翻译巨匠和建国后外语高等教育的拓荒者,有的只有三个人,你爱我,我也同样爱你的温暖。
第三次读《我们仨》就是几天前了,因为这篇读后感,又重读了《我们仨》。与第二遍的阅读时间相差不远,但身份又发生了改变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工作者。也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了新生命的诞生,亲人间的离别,还有一对对朋友走入婚姻的殿堂。这些阅历,让性格变得更加随和安静。就像是文中描写到的那种暖,不是盛夏七月的骄阳似火,而是冬日的寂静午后,静静的洒在身上,细碎,但入人心。生活中的感动必定是一个个细碎而温暖小事的堆积,像是渴的时候的一杯水,像是你爱我时我刚好也在爱你。没有策马奔腾,也不应该是你死我活。在我看来,婚姻与家庭中最珍贵的回忆绝不应该是物质和形式上的,它应该很细碎,一餐一饭,一盏灯一杯茶......就像杨绛先生在书中的点滴回忆那样,每一件事都是极小的事儿,但恰是这些小事,才藏着这世间最珍贵的幸福。
人生中的美好大概就是有一天我们终将失散,或者分手,全靠那些过往的回忆即可聊度余生......
杨绛先生曾经翻译过兰德的一首诗,谨以此诗作为文章地结尾: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准备走了。
《我们》读后感1000字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