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一篇读后感能够深化大家对名著故事的认识,读后感是领会原文精神写出的一类文章,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东坡转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东坡转读后感篇1
?苏东坡传》是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传颂至今,广为人知。李白潇洒自如,从心所欲,遨游天地之间,不为凡尘琐事羁绊;杜甫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沉浮官场争斗,终身郁郁寡欢。李杜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太过不羁洒脱,或太过忧愁苦闷,只选其一,未免太过单一。而东坡恰好将这两者合二为一,他的一生既忧且乐,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词作上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作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理念。
苏轼的才情虽名闻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仕途上历尽艰辛,乌台诗案屡遭贬谪,然而他始终光风霁月,淡然处之,真乃“一蓑烟雨任平生”。
岁月如流沙,弹指间,韶华易逝。东坡就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与热,吸引我们去探寻他深厚的文学宝藏。
东坡转读后感篇2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东坡转读后感篇3
那是一阙词换一壶酒的朝代。多少风流雅士、绝色佳人,于宋朝的春风亭园,杏花酿酒,松针煎茶,即兴填词,岁序安然。
而正因苏东坡生于这个一首词可换一座城的朝代,他才可过的快乐,无所畏惧,似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却不得不说,他这一生,很是精彩。在烟尘飞扬的世间,犹记明月清风;在颠沛流离的境遇,学会随遇而安。他遭贬谪,被放逐,一生辗转流离,得意太少,失意太多。
苏东坡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他曾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虽无意仕途,却不能彻底做个散淡闲人。他的一生,一半江湖,一半山林,一半忙碌。他喜欢翠竹杨枝,却舍不下酒肉佳肴。他在浓郁中追求清淡,于深沉中品出清欢。而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许多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的故事,也留下了他的诗词,更留下了他的悲欢离合。他在密州的烟雨丛林,竹杖芒鞋,感悟“一衰烟雨任平生”的况味。他在黄州偏远的乡间,咀嚼几碟素菜,品味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薄。他在惠州的陋室,隔帘听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意境。他在杭州西湖,看桃红柳绿,吟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雅。
苏东坡,他于简洁的茅檐草舍,一壶清茶,几碟素菜,悟出了人生的境界与禅意。林语堂于书中曾曰: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这个他,当然是苏东坡。他的一生,堪称奇迹。
从凄美的“只恐夜深花睡去,股稍高烛照红妆”,到豪放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再到,洒脱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最后是哲思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一句句诗一首首词,承载着苏东坡的人生,起起落落。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是同代人,没有关系。书中曾云:“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因为我喜欢他。”如是,我爱他,爱他率真,爱他孤傲,爱他清廉,爱他风流。
林语堂于书后遂: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东坡转读后感篇4
苏东坡是朴实的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体。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他满足了我们对中国文人的所有幻想。
顶着一副粗犷老农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的百姓。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的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的树干是他的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的绿冠是他的兼济天下。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的人。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的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怀。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全部带走。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这略显苍白的人间巨大的精神财富。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一个人能对浩然之气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该精神必定贯穿他人生始末。苏东坡正是如此。从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无一不透露着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场中,诸多不由己。却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把决心下得更彻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想起苏东坡,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大腹微便便,体态微宽的形象,让人安心让人贴心。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温温暖暖的阳光的味道。时常忍不住在心底唤一句“老东坡”,因为羡慕,因为喜爱,更因为感叹。羡慕他的才华横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肠好脾气。喜爱他儒者的翩翩风度,那是一个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叹那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一片坦然心境。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谪、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的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之间,我只看见我那温温暖暖的老东坡,带着他的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间。
东坡转读后感篇5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就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短故事
他的笑就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就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就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好以为你就是大学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就是杀猪的,因此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就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就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东坡转读后感篇6
很喜欢读余秋雨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不仅仅因为他是文学大家,更是因為他的作品深邃,引人深思,读时思想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文字游走,时而高兴,时而叹息,时而惊奇!
他在《东坡突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读到这里时感觉很心酸,众人都觉得苏东坡这样一位享誉千年的大文豪一生都是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的,但余秋雨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疲倦,他的狼狈,他的孤独……
东坡一生被贬很多地方: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屈辱,失意之感不时袭来,在这里,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四周一片静寂,只听得到自己心跳的声音。黑夜里,他不止一次问自己:是选择抗争,还是选择忍辱?
于是,他独自徘徊在这偏远而又荒凉的黄州,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这么走着,从白天到晚上,一直到深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将他的无助记录了下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他就这么走着,直到有一天晚上,他来到一个地方。这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这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不正是周郎赤壁吗?他思绪万千:“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破荆州,下江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固一世之雄也,然而现在他又在哪里呢?自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又何羡乎?
于是,浮动的心开始归于平静,圆润而不腻耳的声音在耳旁回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东坡转读后感篇7
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漫笔看过一些,列传却是第一次拜读,看了之后,才后知后觉的发现林语堂写列传也是精彩十分,拿起便不忍释卷。难怪这本书能被成为四大列传之一。
苏东坡是我国众所周知的大文豪,但人们喜欢他,敬重他,并不只仅是他的才调。这一点,在这本《苏东坡传》中,可谓解析的酣畅淋漓了。光是看书后那鳞次栉比,令人咂舌的参考材料的附录,便可知林语堂花了多少心思在研讨苏轼,解读东坡。
这本书记载了苏东坡崎岖的终身,从名声大噪到几经放逐,直至。材料具体,言语生动这些长处自不必说,最让我感动的是林语堂对苏轼这个人物倾泻的汗水,在书中的每句话里简直都能感触到,林语堂就像一个忠诚的“粉丝”,跨过千年韶光,去寻觅偶像魂灵中亮光的动听之处。其实前史哪里有或许百分百复原,林语堂对苏东坡毫不小气的溢美之词,也被有些人点评不行客观。而我却以为,正因如此,林语堂所刻画的苏东坡,才显得分外有血有肉,才分外让人喜欢与叹服。他的才调,他的磊落,他的仁心,他的志向,他灵通的才智,传奇的人生,并不会由于年月的消逝而减损半分,反而引得后世知音的共识。
林语堂先生当然也是知音之一,他不由得拿起笔,把他的感悟写下。书中说:“创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时间短的文学风气所吞没,乃至历久而弥新,必定具有一种咱们称之为发乎内心的‘真纯’。”而正由于苏东坡品格中那“真纯”的一部分,体现在其文章与业绩中,才得以传得千古美名。我想,打动了林语堂先生的,也正是那份“真纯”。
林语堂先生行文洒脱天然,嬉笑怒骂之间,总能在片言只语中显示人生的才智。然而生逢浊世的他,也有许多无法,想必在苏轼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历经劫难仍然可贵的纯洁与高雅,这也正是他神往与寻求的人生境地。在《林语堂散文》中,他就曾说道:““火热大方的心境应该由一种哲学加以保证,避免受人生的环境所糟蹋,由于人生是最严格的。火热的心境是缺乏敷衍环境的,热心有必要和智与勇结合起来,一个彻底了解人生的人是一直英勇的。无论如何,智假如不能生勇,便无价值。智阻止了咱们的愚笨的野心,把咱们由这个国际的时尚的骗子—无论是思维的骗子仍是人生的骗子—中解放出来,是咱们得到勇气”。热心加上才智,才干发生直面人生的勇气,这种勇气绝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种豁达洒脱的大才智。
在林语堂心中,苏轼正是一位这样的勇者,在千年之后仍然用不灭的品格魅力照亮人们的心灵。感谢林语堂先生,让更多的读者,也有幸,做一回苏轼这位传奇文人的知音。
看完以后,感觉跟以前看的林语堂的大家文笔不太一样,可能是翻译的问题,生硬,好多地方语句不太通顺,连南岳华山这种低级错误都会出现了,比如,“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感觉好像是英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严重影响阅读体验。
还有,个人以为叫传记之名,应尽量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最好不要掺杂个人的感情色彩,以主观色彩选取对自己观点有利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容易误导读者。
作者对王安石似乎怀有某种偏见,对他的大段描写有失偏颇。把王安石描写成了大肆打击异己,不择手段的政客。我觉得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都为公心,有理想,只是政见不同,德行操守毫无瑕疵,毋庸置疑。贬低一个来突出另一个有失偏颇。
任何一个作家要为苏东坡这么一个大众熟知的文人做传记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从被贬杭州开始,作者渐渐的剖析了苏东坡的诗书画,这一段个人很喜欢。
每到一个地方总能率性而为,找到自得其乐的方式,不怨天尤人,积极融入其中,真是天生的乐天派。疏通河道,建造苏堤,改造西湖,酿各种酒,幽默诙谐,赈济灾民,建立医院等等。
与退休后的王安石谈诗论道,对待迫害他的章淳也最终是宽容豁达的态度。与子由之间的兄弟情令人感动。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这六十四年的一生,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湖州,杭州,黄州,海南都留下了他深深地印记,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他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是无数文人士大夫所崇拜的偶像,真正做到了处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有伟大的人格和品格,坦然面对,淡然处之,诗词书画建筑水利农耕菜肴瑜伽医药涉猎广泛,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在逆境中不意志消沉,保持一份乐观的天性不易,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然洒脱,没有这份心境,哪能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呢?
正如作者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眼前一个“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不羁的形象缓缓的向我走来……
东坡转读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
★ 救东坡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