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讨厌的熊读后感最新7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开始动笔写读后感之前,就要想好自己的写作主题和思想,通过认真阅读书籍可以写出优秀的读后感,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好讨厌的熊读后感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好讨厌的熊读后感最新7篇

好讨厌的熊读后感篇1

最近刚看完《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有两个点,我觉得有点难以理解。

01.过去的经历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取决于当事人如何看待。

阿德勒的理论是不看过去,不看未来,关注于当下。不要因为过去的生活影响甚至限制你现在的生活。

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你无法改变。对于过去你要如何定义,完全取决于当下的你。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不住地感慨,这个对很多人来说是不是有点残酷呢。因为它不认可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全依赖于当事人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件事。

忽然想到电影《素媛》中的主角,明明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对她产生了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但按照阿德勒的理论,应该与过去的事情分离,那已经过去无法改变,应该积极地看待这件事,如果因此而苦恼,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勇气与过去隔绝。

虽然这个道理是正确的,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很残酷啊!已经遭受了残酷的事情,还要靠自己积极地走出来,如果没有,那是因为你不想走出来,可能有其他的目的。

可能对于一般经历的人来说,这个理论蛮好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现在,活在当下。但是对于那种经历过比较深的痛苦,比如经历过x侵,家暴,童年虐待的人来说,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脱出来,比较难。主要是这个理论认为,如果不能从过去的经历中解脱出来的话,那是因为当事人有其他可能自己都不清楚的目的。这点有点残酷。

也就是如果你遭遇不幸,但要能自己走出来,不然就是自己不想走出来。

02.他者信赖。无条件地相信别人。

“请你想象一下这种情况。在某个家庭里,晚饭结束之后,餐桌上满是餐具。孩子们回了自己的房间里,丈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只有妻子(我)在收拾。而且,家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个人打算帮忙。如果按照常理考虑,这种情况下,妻子(我)就会产生“为什么不来帮我?”或者“为什么只有我干?”之类的怨言。

但是,这时候即使听不到家人的“谢谢”,也应该一边收拾餐具一边想“我对家人有用”。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也许会被欺骗、被利用。但是,请你站在背叛者的立场上去想一想。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继续无条件地相信你,无论遭受了什么样的对待依然信赖你。你还能对这样的人屡次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吗?”

这个观点也是无法认可。屡次做出背信弃义行为的人是存在的。而且对于上文中提到的案例,当妻子在收拾餐盘时,应该乐观地想,我是在为这个家庭做贡献的。而不要去想“为什么总是我?”这样就会有价值感。

但是如果确实承担了更多的家庭义务,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但另一方面也会不会助长了对方偷懒的意识呢。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主动看到你的付出而感动,而有可能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

信赖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但这个假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善良的。阿德勒也确实这样认为,他认为没有人想做恶。

以上是两点我有点不能接受和认可的地方。

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我是优点大于缺点的。读完收获还是蛮多,甚至帮我解决了一个心魔。简单地罗列一些阿德勒理论的一些观点:

1.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2.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3.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4.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

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5.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6.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7.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8.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9.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10.以前有位作家曾引用过这样的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来自一部小说。

11.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共勉!

好讨厌的熊读后感篇2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关注的一位穿搭博主推荐的,最开始看到书名你会觉得它应该是一本心灵鸡汤,于是我只是把它加入了购物车迟迟没有付款,后来陆续看到很多人说这本书不错,于是决定入手看看。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是日本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整理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编撰的心理学书。它是通过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来逐渐解答青年对人生的种种疑惑,从中阐释阿德勒的思想。与弗洛伊德等传统心理学的观点不同,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目的论”,即人们所考虑的不应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原生家庭”这个词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听过,曾经跟朋友也一直探讨过这个问题,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不是终其一生的,前几天微博热搜也出现过类似话题“原生家庭能不能决定一生”,20多万人的投票有15万人认为能决定一生。按照阿德勒的观点,一定不是,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他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一定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过去的经历的确会对我们的人格形成有一定影响,但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

众所周知,今年赣榆有一名城头中学的高考生姜同学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他考了368分本可以选择一所更好的本一院校,但他却毅然选择了盐城师范学院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英语专业,选择四年后回到赣榆做一名乡村教师。说实话,刚开始看到新闻我也不是很能理解他的做法,但后来想想,他的行为似乎可以理解。他父母年迈,从小家境贫困,母亲患有精神智力障碍,父亲患有肝病,按照原因论的观点,生在这样的家庭,他应该是抱怨父母,抱怨命运不公,堕落度日,觉得自己这辈子毫无出路。尤其在这样一个拼爹的时代,可是他没有。我不能肯定他私下里没有抱怨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即便在仅有的一盏不知道几十瓦暗黄的灯光下依然努力奋斗,并最终取得了368的高分。他不仅成绩优异,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说他喜爱英语,希望做一个乡村教师,可以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农村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说实话,我不相信他那样的家庭环境及患病的父母能带给他什么样优质的甚至正常的家庭教育,但他很棒,他虽满脸成熟,没有看上去像18岁的同龄少年,但他没有被生活打垮,他有自己的追求和选择,我相信他的未来不会差。

书中还谈到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他认为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出口而是入口。

其实我觉得不太能苟同。我认可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但不认可父母及老师应该将课题分离出来,放任孩子的学习。我现在任教一年级,我们班有些孩子已经展现出不爱学习,不听课这一面。接照阿德勒的课题应该分离理论,此时的父母老师都不该干涉,任由孩子自行发展,告诉他你需要我帮助的时候你告诉我,我会伸出援手。我不认为是这样,这个年纪的孩子说实话还没有形成自己相对成熟理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他们还没有明确判断是非的能力,甚至可以说许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娃还没有从幼儿园那种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清醒过来,还没有“我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概念,没有我要“学习”的意识,如果此时老师和父母任由他发展,不进行干涉、放任自流。孩子可能就此毁掉,难道家长、老师这时候不该及时主动参与孩子的课题,与他进行有效沟通,帮助他树立学习的意识吗?我所谓的干涉不是要打要骂,只是因为孩子还不懂甚至不清楚“学习“这一行为的重要性,作为成人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让其了解。

书中还有许多现点让人读来醒醐灌,阿德勒心理学是个人的心理学,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自己,把握此时此刻,获得人生之自由与幸福。

好讨厌的熊读后感篇3

1.为何选这本书?

刷知乎时,看到有人提问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几本书,该提问下,几个高赞回答都提及了《被讨厌的勇气》,书名和我以往认知不太一致,出于好奇,我就立刻选择了这本书。

2.我对这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是我第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通篇都是采用青年和禅者辩论的形式展开,一人一句,你来我往,我们仿佛就是那个青年,在被禅者说服和质疑中产生自己的思考。由于是对话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觉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决自己的困惑,还是应该多读几遍。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本书有太多观点值得深究,由于我不是研究心理学的,只能凭直觉觉得部分观点太过主观,比如阿德勒否定过去经历对现在的行为造成的影响,他认为现在你的行为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以过去的经历为借口。

以我自身为例,我现在不想出去工作,是想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在过去的几份并不愉快的工作中发现自己不擅长与许多人打交道,于是想找一份喜爱的,又没有太多人际交往的工作。如果按照阿德勒的说法,我的目的可能是不想工作、不想承担社会压力等等,由此找出我不适合和别人打交道的原因,那么问题来了,我的那些所谓的目的难道不是受过去影响吗?

阿德勒认为幸福的主动权掌握在现在的自己手中,关注自己能改变的,而不是不能改变的过去,如果能那么容易舍弃过去,世界的确很简单。

其实对我产生启发的是下面这个观点。

阿德勒提出,我们应着眼于“此时此刻”,而“此时此刻”是指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于“此时此刻”,就会忽略过去和未来。由此,阿德勒还表示,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等时机到了就去做”,这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会无所进展,在达到目标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再结合自身例子,之前我一直想着等经济实力了,或者等工作稳定了,我就去利用休闲时间学画画,但这一天什么时候能到来,谁也不知道,于是画画的种子一直埋藏心底。我想可能就是自己太过寄托未来,而忽略了”此时此刻“,此时此刻,虽然我没有钱,没有工作,但只要热爱,总会有千万种方法去学画画。当然,我不会承认,我不够热爱画画哒~我只是懒以及寄托于未来。

好讨厌的熊读后感篇4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书中的很多说法和自己以前的认知是相反的,而且某些观点有点不想接受。但仔细想想又很有道理。

我是一个很能隐忍,缺乏改变勇气的一个人。我也常常羡慕身边乐观、开朗、会说话、会办事的人。觉得自己的缺点很多,很怕犯错。记得小时候父母批评哥哥们的时候,我就会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这个问题,从而避免被说。无论是被父母说或者被老师说都会难受,所以常常是不敢多说一句,多做一件事。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成年后尤其是前两年我常常在心里埋怨父母管束自己太多,让本来就怕犯错怕受伤的我更加放不开手脚,不敢去尝试。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了迎合别人而生活,以至于都不知道自己内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原因论和目的论是两者截然相反的说法。原因论给自己的不改变找了理由,也让自己的不满有了发泄的出口(错在别人)。但目的论却是很痛的刺到了内心深处。而且我觉得自己要跳出来看,能客观的看待过往的经历和他人对自己的影响,才更能接受目的论。

如这本书所说,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说中了我的要害。我一直不擅长与人交往,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上学时,我往往是旁听者,插不上话。自己心里也不舒服,但又不知道怎么改变。现在想想也许我是因为怕受伤,怕那种沉默的尴尬,怕被拒绝的难堪,所以不敢去尝试,害怕改变带来更加糟糕的后果,害怕别人看我的眼光,所以宁愿隐忍。我还记得我小学时常会被调皮的同学欺负,我不敢告诉老师,也不会告诉家长。到小学6年级时,一个同学打了我一下,我还了手,那个同学居然惊讶于我的还手。现在想想挺可笑的。

改变自己是很痛苦的事,因为自己要接受改变之后的种种意料不到的变化,更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改变和态度的改变。对于未知的事情我是心存惶恐的,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决心不够坚定,改变很可能半途而废。第一步迈出去了,还要接着踏出第二步,直到很顺畅的变成一种常态。这个过程太挑战了。

书中说: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虽然会冒出很多反驳的理由,但仔细想想,这些理由都是借口,是为了不改变而找的借口。我是一个不会维护自身权益的人,虽然听到一些朋友的忠告,我还是不能突破自己。对有些人来说太正常的要求,我却开不了口。没有开口,没有改变,我还是如往常的生活,一切都是熟悉的,排斥的事情也可以忍受。但我真的开了口,我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我踏出第一步后,第二步不知道该怎么迈了。如果从原因论来说,我可以很好的解释我无法改变的原因,但这对我没有真正的帮助。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这话虽然感觉不舒服,但它能让我更清醒的看到自己未改变的原因。

关于愤怒,我还是有点不能接受。因为有控制对方的目的,所以发怒。对此,我如书中的青年一样觉得无法想象。真的按书中的思路去想的话,感觉有点可怕。比如:我心中对工作中存有的怒气发到了孩子身上。我因为预期没有达到(如:到时间洗漱了,孩子却迟迟不来。该睡觉了,孩子还磨磨蹭蹭)而对孩子发脾气。这实在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通过怒气来发泄自己的无力感和失控感。这个妈妈实在是面目可憎。

被讨厌的勇气,让人有爱又恨的勇气。虽然目前我还没有改变,但我不会给自己找那么多理由了,也不会去盲目的羡慕一些人了。而且我也提醒自己,为改变做好准备。

好讨厌的熊读后感篇5

读完这本书最核心的收获是:人的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从时间轴上来看,人的一生是由很多个不停连续的点构成(我理解为随着时间流动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就像自由跳舞一样,只要跳动就会离开原位置,但是刚开始跳舞的时候我们是不明确最后会停在那个点上的,不知道未来会遇到谁,发到什么故事。这也是人生未知的魅力所在。我们要聚焦的、能把握的就是每一个此时此刻。

人是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最终会变化成什么样子,起决定因素的是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我们的现在就是曾经每一个选择的叠加结果。换句话说,幸运是我们的选择,不幸也是我们的选择。——“人是会改变的”是本书论述的前提。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2个人,所以说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自存活。譬如你生下来没有人喂食,你活不下去的。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就要处理人际关系。性格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思想、是行为的倾向性、是生活方式的体现。处理问题的方式又和我们的性格有关,可以说,性格与人际关系相辅相成。

性格里,有些人自卑,有些人自信,有些人自负,这些都是人追求优越感天性过程中产生的。不管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因为无法达成理想中的自己,又不能接受自己的无能的行为表现。自卑感是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低,有“我做不到”的意识。可以从完成小目标开始来增强对自己的了解,建立“我可以”的自信心。如果是自卑情结,思维逻辑是“因为我……所以做不了……”,强行给事件建立因果关系,以此作为不愿意改变现状的借口。表现的目的是为了将人际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没有意识到是在不断的对自己撒谎,在对他人撒谎,这种情况是很难改变的。

自负是放大自己的能力,是达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又想显示自己特别性的一种手段,以此营造出虚假的优越感。生活中也有夸耀不幸的,用不幸的事件或过去作为支配对方的武器,比如有些人会拿原生家庭作为自己行为不当的借口,本质上也是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用不幸显示自己的特别,在弱势的情况下仍然要掌控主动权,以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老话说,缺什么就炫耀什么。

那如何恰到好处地获得幸福呢?作者认为幸福不是为了获得别人认可的优越性,幸福是追求在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而自由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所以,幸福是获得人际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要活得自由,就要达成两方面的人生目标——行为层面的自立和与社会和谐相处,心理层面对应的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我认为完成这两个人生目标的过程也可以是建立自信的过程。

自卑、自信、自负是源于人追求优越感天性,自卑和自负是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没得到什么”上,产生了“我无能”的意识。自信是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给予了什么”上,产生了可以“我可以做更多”的意识。自卑自负是以自己为中心,他人都是需要发动战争攻势的敌人,战胜了就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战败了也要找借口说服自己没有输。自信是以他人为中心,他人都是可以信赖的伙伴,想的是我可以为这个人、这个团体付出什么,在贡献中收获价值感。自信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行(普通),并将关注点转向可以努力改进的地方,最终形成“我有能力”的心理意识。

自立的人有贡献,有贡献的人能与社会和谐相处,能和谐相处的人有价值感,有价值感的人有自信。自信的人能接纳自己的不足,能变得更好。

此外,作者还提到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做到课题分离,即这件事的结果该由谁承担?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就好比可以将马儿带到河边,可以鼓励它,可以提供援助,但喝不喝水我们不能强行逼迫。就像孩子学不学,我们可以引导但不能用武力等让他屈服,这样会让亲子关系僵化,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关于课题分离,作者提到的“回报思想”对我也是很有启发——无论别人做什么,最终决定如何做的都是自己。比如有些人就是很喜欢请客请来请去的,喜欢aa制干脆利落的人就会很困扰,觉得不回请又欠着别人什么。这时候区分请是别人想请的,你可以拒绝,也可以选择不回请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把握此时此刻、自立、与社会和谐相处、自我接纳、信赖他人、为他人贡献获得价值感、课题分离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气,这就是我全部的收获。

好讨厌的熊读后感篇6

这本书真的从一个新的视角给了我一些东西,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或者我具有该改变所具有的资质,然后这本书恰当其时的出现在了我24岁的生命中,然后就改变了我。也不能说彻底改变吧。我觉得改变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天可以做到了。不是今天是一个内向不会说话明天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在人群中健谈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改变的。

书一开头就提出一种理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读的时候虽然同意自己受到人际关系很大的困扰,但也不是全部吧。然后书中提到人们重视寻求他人的认可。这是一种生物本能,甚至是一种活下去的需要。是的,没有比人更群居、更社会、更需要与其他任何人合作的生物了。然后书中提到一个概念,人们活在一个想象共同体里面。这一点也在《人类简史》中提到,这是我同时读的一本书。无论是国家,民族,公司其实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共同体。而而人人都是属于这种共同体的。

在共同体中人人平等的一种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有能力”和“我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这两项。说到底我们的烦恼总是与这有关,或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或是对自己与他的关系的不满意。确实,之前听过这句话懂得这两句话“管我屁事”,“关你屁事”人生就轻松很多。的确,只是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做。现在好像习得了武功的心法一样。只关注自己的课题,有关自己的能力上就好了呀。有关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的某些举止打扮别人怎么看。那似乎是别人的课题,自己也管不了别人怎么想的。事实上别人没你想的那么关心你。与其总是敏感的猜测别人到底是怎么看你的,不如多专注自己的人生课题上。

好讨厌的熊读后感篇7

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在书里也提到了类似的人,这样的人一般都很讨厌自己,但是当你问他为什么不改变时,他会告诉你一堆理由,什么没时间,什么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只会看到改变之后的好处,梦想着自己活成另一个人,可是一旦到实行,他们永远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比如书中跟哲人辩论的青年。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古人说,知行合一,但显然,他们并不在此列,他们上一秒在说自己浑身没有一个优点,下一秒还是该游戏游戏,该玩乐玩乐,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从本质思想上想改变,至于为什么说这些话,也只是给自己一个“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这么一无是处,是因为我没时间啊,我忙啊,我还要去干嘛啊,从因果上来说,这所谓的“一无是处”倒正是他们不改变的内在理由,给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书中有脸红恐惧症的一个女孩子,她觉得只要治好脸红恐惧症,自己就能像心爱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实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拒绝,是失恋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为我有脸红恐惧症,所以我没办法向心爱的男孩子表白,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再来就比如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职员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就能一起顺利”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还是这个人,困难依然没有消除,只是给了自己心里安慰。

永远记住,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过去已去,未来未来,当你正视自己,从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变,你的改变才能有效、真实。

好讨厌的熊读后感最新7篇相关文章:

我讨厌....作文6篇

我讨厌()作文8篇

作文我讨厌谎言作文6篇

我最讨厌作文作文5篇

我最讨厌吃作文6篇

我讨厌的人作文500字6篇

我的爸爸好作文最新6篇

一件好事情作文最新6篇

秋天的好作文最新6篇

好爸爸坏爸爸作文最新5篇

好讨厌的熊读后感最新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