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为教师提供了反思的契机,有助于优化未来的教学规划,一篇出色的教案能提高教学的持续改善和创新能力,写文书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三单元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三单元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的笔算方法》是在学生会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会算俩位数加两位数不 加法基础上的教学,本节课在例题的选取上,取材于现实,来源生活,贴近于生活实际,这一课题要解决两个问题:1、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为什么进位?2、笔算两位数加法进位符号的创立和书写。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拓展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加法,懂得了计数单位相同的数相加、减,知道了相邻数位的十进关系,以及一个十数是10个一、10个一是一个十的转化关系。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笔算加法既可以从个位加起又可以从十位加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先算十位有矛盾冲突,学生要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2、通过摆学具,说算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两数的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彩色吸铁石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算一算:65+32= 34+12=(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学生评价两位学生的计算结果。
提问: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理解算理
1、创设情境
(出示例3情景图)
提问: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道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指名生提问)
追问:要求两人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指名学生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4+16=
启发:思考35+37等于多少呢?可以在你的作业本上画计数器或摆小棒算一算,再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
2、组织交流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预设1:摆小棒
请同学到实物投影摆出画法,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摆?
0 0 0 11111
0 0 0 1111111
追问:又是怎样算的?
板书:先算5+7=13,满十圈一圈,捆一捆
再算30+30+10=70
同桌互相说说摆小棒是怎样算的?
预设2:画计数器
在黑板上画一个计数器,用彩色吸铁石表示算珠
提问:先在计数器上摆几?(34用红色吸铁石表示)
再在计数器上加几(16用黄色吸铁石表示)
追问:又是怎样算的呢?
板书:先算个位5+7=13
设疑:好,那老师在个位上写好13,这挤一挤,行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10个一就是1个十。(去掉个位上的彩色吸铁石,在十位上添上一颗蓝色的)
再算十位 3+1+3=5。
同桌互相说说画计算器是怎样算的?
预设3:列竖式计算
提问:除了刚才的两种方法算35+37,你还有其它办法算吗?
生:列竖式计算。
师:好,自己动手试试用列竖式的方法算!
组织交流:
提问: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引导: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列竖式的时候两个数位稍微空开一些。在第一行写第一个加数34,第二行写加号和第二个加数16,再画上横线表示等号。(边说边板书)
十 个
3 5
+ 3 7
启发:计算的时候要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5+7=10,我能在这边挤一挤吗?那我们得想个办法,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个位写0。为了不忘记向十位进1,我们可以在十位的右下靠近横线的地方写一个小“1”,表示进上来的1个十。再算十位3+1+3=7。
让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是怎样列竖式计算34+16等于几的?
先指名学生说再全班齐说。
3、试一试
谈话:刚才我们用三种方法都算出了两班一共有73人。(板书 73人),并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下面这道两位数加两位数,你也会用竖式计算吗?
4 6
+ 2 4
□ □
组织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先算个位6+4=10,怎么写?(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3.)
再算4+2+1=7.
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追问:如果从十位加起,先把十位的计算结果写出来,你觉得会怎么样?
4、比较
谈话:刚才我们用三种方法都算出了35+37=73(人),如果现在要你再算这道题,你觉得你会用那种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比较:观察今天我们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和以前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
板书:(进位)
5、小结
提问:现在你能再来说说列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谈话:刚才小朋友们学得非常用心,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板演后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同学注意些什么?
2、谈话:你能说说下面这些算式的得数是几十多?(估算)
指名说,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 数学书15页5题,你要提醒同学们以后做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笔算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6页:第7题
?板书】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35+37=73人)
十 个
3 5
+ 3 7
7 3
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三单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5根)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4个)想一想,手指数和空档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个空档,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指出:其实像这样的有规律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板书: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板书:夹子和手帕 兔子和蘑菇 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师:一个一个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夹子、夹子、夹子……来排列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夹子。还可以说成两端都是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小结:像以上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隔的排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看一看,图上一共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夹子数比手帕数多1,手帕数比夹子数少1。)
4、观察“蘑菇和兔子”(出示部分兔子图)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第一个是谁?最后一个是谁?两端都是谁?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谁来说一说。(小兔和蘑菇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小兔,小兔数比蘑菇数多1,蘑菇数比小兔数少1。)
5、观察“篱笆和木桩”(出示部分木桩图)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6、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物体(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物体间存在什么规律?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师:如果将最后一个小棒拿掉,结果会怎么样呢?
问:为什么同样是间隔排列,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小棒和小圆片个数相等)
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也是间隔排列,但两端的物体不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个数同样多。
四、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说一说吗?((生举例说明)
-如:树和树之间的空档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树,空档比树少1。
-又如: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
-再如:每天学校做操时,操场上排列的队伍、广场的栅栏、……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这是马路的一边,有电线杆和广告牌,仔细观察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谁是两端的物体,谁是中间的物体?现有25根电线杆,那么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追问:如果有25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为什么?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课件出示)
b、 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课件出示)
问: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谁来说一说?(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用这个规律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五、拓展规律:
1、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再看这一题和上面一题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上一题是在河堤的一边栽树,这一题是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那答案一样吗?(同桌交流)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75,74)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课件出示,一起交流。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柳数和桃数相等)为什么会相等?(因为它们是在一个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圆形是一个封闭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首尾相连的图形,像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接下来我们再看两幅图。(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这都是封闭图形。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桃树?小结:在封闭图形里,如果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现在同学们知道刚才哪一个答案正确了吗?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三单元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
尺子:刻度线、数字
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三单元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三单元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6的乘法口诀。
(二)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2、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教具和学具。
1、教具:例11的实物图,6根小棒。
2、学具:6根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2~5的乘法口诀。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全体同学一起背一遍,相邻两个同学互相背一遍。
2、卡片口算,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3= 1×4= 2×1= 5×2= 4×4= 5×5= 3×5= 4×3=
3、卡片口算,直接记得数。
2×5= 2×2= 5×1= 3×4= 1×5= 5×3= 2×4= 5×4=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准备练习。
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让学生口算,6个6个地加,把每次加的结果,教师填在空格里,一直加到36。
提问:12是几个6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
3个6相加是多少?(18) 5个6呢?(30) 6个6呢?(36)
2、出示例11。
教师出示蝉图(图上共画6只蝉,第一次先露出1只,其它的蝉先用纸盖起来)。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
(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
(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板书:6×1=6)
(4)6×1=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
(5)谁能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教师在6×1=6的算式旁边,板书:一六得六。
教师移动遮盖纸,又露出1只蝉,一共露出了2只蝉。
提问:
(1)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2=12)
(2) 6×2=12这个算式什么意思,谁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12算式旁边板书: 二六十二)
6的乘法口诀前两句咱们已经编出来了,后面几句,同学们试着自己编好吗?
教师陆续露出3只、4只、……、6只蝉,每增加1只,让学生试着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订正后,教师把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提问:
(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6句)
(2)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
(3)每句口诀第一个字表示什么?(几个6)
(4)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后一句比前一句多6)
(5)如果你忘掉了其中的一句口诀,如四六( ),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
4、熟记口诀。
(1)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3)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课本第37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师用小棒在磁性黑板上摆了一个六边形,学生动手也摆1个。
(3)提问:
①你摆的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②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如果不摆图了,你能知道摆2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吗?摆3个,摆5个,摆6个呢?
(4)学生口答:教师逐一板书:6×1=6,6×2=12,6×3=18,6×5=30,6×6=36。
(5)你为什么能很快说出它的得数?(用6的乘法口诀得出来的)
(6)教师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7)教师任意指一道题,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2.发展性练习
(1)先算出每道题的得数,再说一说每组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6×3+6= 6×4+6= 6×5+6=
6×4= 6×5= 6×6=
从上面练习,你得到什么启发?(不知道6×6=?我可以用6×5+6得出)
6×2 2×6用哪句口诀?
(2)读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五六三十 四六二十四
3、综合性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6×4= 1×6= 4×6= 3×5= 2×6= 3×6= 6×3= 4×3=
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三单元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年级教案数学上册三单元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