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们可以通过教案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制作生动有趣的教案,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构想】
作家刘成章的《读碑》,让读者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今天幸福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应用怎样的眼光去仰望这座历史的丰碑?用怎样的心情去解读这座不朽的丰碑?这篇课文为我们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结合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利用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固有特点,在处理这篇课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读碑的心路历程
从全文看,作者读碑经历了三个阶段:
1、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感性色彩和浓郁诗情的阶段。
2、作者到南泥湾,解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阶段。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1、作者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阶段。这一阶段,作者的理性认识已变成了理性思考。
二、从语言人手,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感情
本文既有大处着眼的鲜明画面、广泛视野和高远立意,又有小处着墨的诗化细节和浓郁感情。如何让它们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是本课成败的关键。教师不可能将感动传授给学生,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只能通过朗读和品味语言,并用心去感悟,才能体味得到。
三、引导学生去解读生命和生活中更高的“丰碑”
作者读碑,经历了一个长期体验和认识思考的过程,其实这也是一个寻找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过程,是一个思想情感、道德情操不断升华、提炼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在课后和今后的生活中去解读更多的“丰碑”,在解读过程中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教学目的】
1、明确文章结构,理清心路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1、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第ll课,我们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在作家周定舫的引导下,瞻仰了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今天,我们又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引导下再次拜访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次可不同,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读。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联系前文,明确异同,自然导入,激发兴趣。)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情估计:因为本文一大半的篇幅,是在写作者到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许多同学会误以为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但肯定会有同学认为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为主要内容服务的。主要内容应是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应对办法:①让不同意见的双方在争辩中明辨主题;②如果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教师就从记叙方式上明确,到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内容是记叙中的插叙,插叙是为主要内容服务的;③引导学生看课文的首尾段,特别是首段中这句话:“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课堂实际情况。
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竞有三种情况,除了设想中的两种以外,还有同学把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内容并列称为主要内容,好在运用“应对办法”中的②、③,很快让学生恍然大悟了。‘
1、教师明确。
因为从课文的首尾来看,从记叙中插叙的'作用来看,本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整体感知文本”是新课标新理念的明确要求。对课文内容整体而准确的感知,也是品析、探究、质疑的前提,此环节的设计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三、再读课文,明确文章结构,理清作者心路历程
1、插叙手法的运用,既是本文的记叙特点,又是本文结构特点,请学生利用这个特点,划分本文的层次。
学情估计:因为有教师的提示和前一个环节的基础,对本文三个层次的把握应该不是难题。第一层、第二层闻的标志非常明显,第6自然段是一个明显的转折和过渡段。第二层、第三层的起止学生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因为第14自然段的过渡段特点不像第6自然段那么显而易见。
应对办法:①从内容上让学生明确第14自然段主要还是在写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还是插叙内容,当然应是属于第二层次。②从语言的前后呼应上看第14自然段的第1、2句与第15自然段的首尾是相呼应的。基于此,第14、15两个自然段应归为一个层次,既然第4自然段可上可下,当然是过渡段,因为只有过渡段才具备此种特点。
2、课堂实际情况。
学生的回答基本与估计相同,起用应对措施,轻松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1、老师明确。
只要首先挑出插叙内容三个层次就一目了然:
第一层:第l自然段一第5自然段
第二层:第6自然段一第13或14自然段
第二层:第13或14自然段一第15自然段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落实单元提示中“注意把握文章结构”的单元要求。)
4。请在把握三个层次内容的基础上,勾画出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路历程。
学情估计:①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大概地勾画出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路历程并不难。那就是:从并没读懂到读懂。②插叙内容是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把它概括为心路历程的一个环节,学生要么是没这个意识,要么是没这个能力。
应对办法:先让学生勾画出“不懂”到“懂”的粗线条,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课堂实际情况: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从“不懂”到“懂”的把握很轻松。但对“不懂”的理解却很肤浅。(他们可能忽略了第6自然段中的这样一句话:“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这说明作者先前是认为自己读懂了的。)此外学生明白插叙部分是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但在概括上,多从事件上而不是从情感上去把握,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也说出了“感悟”、“震撼”等诸如此类的词语。
教师明确: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勾画出来就是如下的心路历程:并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震撼、感悟于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终于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目标的开始。)
第二课时
四、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情味和作者的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令自己欣赏、感动、震撼的句子或段落,并从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进行旁批。
学情估计:经过了两次默读和一次朗读,学生按教师要求勾画出那些句子和段落并不难,难的是怎么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去体味语言中的情味和情感,并把它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应对办法:①在朗读上提示学生注意语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②品味语言,提示学生以修辞和表达方式的运用上人手。③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2、课堂实际情况。
学生在品析段落的勾画上大同小异,第4、6、8、9、11、12、15几个自然段涉及得比较多。在朗读上,学生明显无法通过朗读去体味情感,或是无法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语言的品味在教师的提示下从两个方面读,学生很有心得。情感的体验只有靠多朗读、多体味才能解决。1、教师明确:
①本文的情感悲壮、激昂、深沉、肃穆(不仅仅是学生所说的悲伤悲痛)。②这种情感的表达,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方法)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描写、抒情、记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
(此环节的实践,新课程的三个维度目标尽在其中,而且让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品味中,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延伸与拓展
1、结合第11课和本文,谈读你对单元课题“丰碑”的理解。
学情估计:经过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丰碑”的理解应该有了一个由浅渐深的变化,至少能知道它决不只是一座钢筋水泥的建筑,而是一种精神和意志的象征。但要谈得更广泛、更深入,估计会有困难。
应对办法:①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语第l段。②引导学生参看“丰碑”单元的课文目录,指导他们发掘第13、14、15课与“丰碑”的内在联系。
2、课堂实际情况:
大部分学生已经从外到内,由浅渐深地认识了“丰碑”,但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确实还不够。参看第二单元目录,发掘第13、14、15课与“丰碑”的内在联系很有实效。一下子拓展了学生思维,加深了他们对“丰碑”的认识。不像单元提示语,如果不以课文为依据还是显得抽象。
1、老师明确:
“丰碑”决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和高大的建筑,它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的象征,是一段历史的凝固,是一种英雄的崇拜。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是“丰碑”,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是“丰碑”,一个高尚的精神品质也可是丰碑。
六、布置作业
(二选一,一周内完成)
1、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看《大决战》《长征》《血战台儿庄》等影视剧中的相关片断,联系“丰碑”读体会。
2、参观解放公园苏军烈士墓和汉口江滩的防汛纪念碑,以“读碑”为题写篇小文章。
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麋mí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瞑míng目:闭着眼。瞑,闭眼。
遂suì:于是。
迸bèng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径jìng:直接。
镌juān:雕刻。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2、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无支祁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熔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一部宏大的神话小说,它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途中历尽艰辛,一路降魔伏妖,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等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理想化的神话人物形象,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语言生动流利,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超和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西游记》内容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安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三、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三教学板块:大胆放手,弓1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 “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四、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1、美猴王显然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美猴王“美”在何处?
(1)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灵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
(2)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
(3)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
(4)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在这重复的语言中,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
(5)美在语言个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句话和前文“避暑”一词遥遥照应,显示着对自由的追求。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提示: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受众望的猴王。 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3、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又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石猴赤条条的在花果山水帘洞这美丽如画的背景上活动呢?
提示(1)表达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
(2)表达人们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拓展与延伸: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能不能说几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教学目标】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我设计一个具有浓厚现实色彩的虚拟情境,使用自由辩论的方式来分析美猴王形象,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所以我使用网络知识请同学们做网站,设计网页,立意是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又兼容并包,一举多得。虽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有近一半学生对网络一无所知,但这种缺憾会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憾,引导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所以我都采用小组合作式、集体讨论式完成问题探究过程。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
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录像(09年春晚杂技表演《抖杠》)。
2、说说你在观看时的感受。
导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二十多年过去了仍记忆犹新。我想,读过课文后这位少年会同样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1、学生根据 要求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a、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b、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自学情况(词语,及自学要求中的问题)。
三、深入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1、你们真了不起,初读课文就能理解这么深。那么究竟是哪些语句让你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找到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圈圈重点词,写写自己的感受。
2、重点句子交流:
(1)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为什么你对这个句子感受深刻?从哪里看出来?结合 “微笑、不失风度、鞠了一躬” 这些词语理解体会。
此时,少年的.心里会怎么想?
有感情朗读。
(2)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朗读。
理解“不知所措”,结合“呆呆地、不知所措”这两个词语谈感受。
有感情朗读。
(3)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学生谈感受。
3、是谁?是什么力量使少年重新镇静下来表演?引出老者。
读描写老者的这段话,猜测这老者是谁?
从哪里看出是老者给了少年重新镇静的力量?(老者的神情、动作、语言)
想像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4、正是有了老者的鼓励,少年又一次重振信心,开始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师引:少年不仅仅稳住了碗,还稳住了__?(学生交流。)
当学生说到观众时,引导学生找出前两次少年表演时描写观众的神情的句子,品读感悟。
少年稳住了一切,他成功了!全场沸腾了,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听着这掌声,少年__?(笑了),老者__?(笑了),观众__?(笑了),他们为何而笑呢?
写话练习: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少年笑了,因为________
老者笑了,因为________
观众笑了,因为________
学生动笔写,写好进行交流。
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会说什么?
四、小结全文:
读到这儿,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顶碗少年那颗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心。真心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颗这样的心,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不怕困难,永不退缩。
五、回归文本:
回顾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以这件事让学生分3段,明确这种写作方法,通过一件事来阐述一个道理,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
六、板书:
顶碗 失败 失败 成功
少年 不放弃 拼搏 强者
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好句,领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2、积累成语故事和古诗。
3、充分发挥想象,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
习作。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制作课件。
五、教学时数。
4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兴趣,准备复习会认、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
3、认读、练写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用课件出示句子:“他们像麻雀一样蹦蹦跳跳,一会儿用这只脚,一会儿用那只脚。”
师:读一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生交流:体会到孩子们兴奋的心情,生活的无忧无虑。
3、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小结:描写人物要细致、生动。
4、从课文《张潇洒》和《暑假》中,找出这类句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说话练习:给大家描述一个你熟悉的人。学生互相评价。
(三)成语故事。
1、默读短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你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成语的理解。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四)古诗诵读。
1、你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
2、用课件出示《乌衣巷》及注释。
3、生熟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4、交流,提出不懂的地方,老师加以点拨。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乌衣巷今非昔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人对此发出无限感慨。
6、有感情地读一读,背诵。
(五)布置作业。
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成语故事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不少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个“成语故事会”,看看谁读的成语故事多,讲得好。
(二)讲故事。
1、提出评比要求:
(1)表达清楚流利。
(2)讲得生动,有感情。
(3)理解成语的意思。
2、学生讲自己读过的成语故事。
3、组织学生评委打分。
4、评出优胜者。
第三、四课时
(一)导入。
读了《张潇洒》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张潇洒是个脑子里充满奇思妙想、敢于尝试的人。“小狗乐园”计划失败了,但说不定,不久他又开始了新的“工程”呢。你们说说,他可能又开始什么新的“工程”呢?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
学生畅所欲言。
那好吧,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家,写一写张潇洒的故事。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我”,张潇洒就是你的同学,请你写一个小故事,讲讲张潇洒实施一个新计划的事。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故事要有新意。
2、可以将自己或同学做过的事挪到张潇洒的身上。
3、写的时候注意要把人物写生动,把事情写具体,语句要通顺。
(三)写作文。
1、学生自己构思。
2、写作文草稿,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讲评作文。
1、再次明确习作要求。
2、分小组,学生互评。
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让同学来评价,指出优缺点。
②教师巡视,收集一些习作修改的情况。
(五)全班点评。
1、教师挑选一好一差两篇作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
2、发现优点与缺点,讨论如何修改。
3、修改自己的作文并誊写。
(六)将班上优秀的习作展示出来。
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