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小测验和作业安排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一份教案中每个环节都应相互支撑,以形成知识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以下是写文书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四上语文教案反思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四上语文教案反思篇1
这是一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根据我们班学生不太懂得关心别人的现况,设计这篇课文我意在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2、快速浏览,体会情感(抓住字、词、句去感受瑞恩的善良、坚强和执著)。
3、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4、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5、师生互动找寻收获。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因此,教学一开始,我首先讲述故事的.梗概,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你曾有过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的经历吗?五年级学生也爱听故事,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饶有兴趣的故事,可使学生的神经中枢引起兴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从中去体会梦想的力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我略显仓促,有一种一直在赶的感觉。如果我能在课堂上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能更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虽然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但是蕴涵丰富的情感,学生多读不仅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感情,而且越读越有体会。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让他们明白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付出艰苦的劳动。下次如果能重新上这一篇课文,我一定会多花时间让学生潜心阅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那么瑞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更具有立体感,会打下更深的烙印。
在学完新课后,我问:“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深思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又让每个孩子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孩子们纷纷提笔就写,生怕下课写不出来。许多孩子充分利用午休的时间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当天下午,我收到了一段段热情洋溢的美文。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及课后作业来看,大多数学生已懂得了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整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上语文教案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去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和感悟春天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新课
1.春天不知不觉来了,用你喜欢的词语赞美春天。
2.春天来了,周围的事物都有哪些变化呢?板书“柳树醒了”。
二、初读,掌握字词
1.师范读,学生欣赏老师配乐朗诵。初步了解春天到了柳树的变化。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生词。
3.哪些生字是你的新朋友呢?大声读给大家听。
4.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1)偏旁识字:枝,梳,梢
形近字比较:耍一要(耍字比要字少一笔)
多媒体课件辅助:雷,澡(打雷下雨,洗澡用水)
熟字加偏旁:醒,软(酉+星=醒车+欠=软)
(2)同桌互相读生字,比比谁读的准。教师强调“醒”是后鼻音,“澡”读平舌音,“枝,树,梢,耍”读翘舌音。
(3)小组比赛认读生字(枝、梳、梢、耍、醒、雷、软、澡)
(4)读词卡(教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打雷雷雨树枝树梢
软和梳洗玩耍苏醒
三、细读,理解课文
学第一节
(1)自由读,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柳树醒了?用笔画出来。
(2)同桌读,想象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话呢?
(3)小组读,交流柳树醒了说明了什么?
(4)比赛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
学第二节
(1)轻声读,说一说谁给柳树洗澡了?
(2)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想一想柳枝为什么软了?
(3)看录像春景图,学生在活动情景中感受柳枝变得更美了。
(4)美美地读一读,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
四、背诵,感悟文意
(1)自由背(2)加动作背(3)配乐背(4)同桌互背
五、拓展,巩固练习
1.出示下列生字,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
说()()()话()()()
朋()()()友()()()
春()()()高()()()
2.说话训练
用上“———”是柳树的好朋友。(词卡贴在黑板上)
3.画一画,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六、观察,正确书写
1.学生观察“说、话”两个字的字形和在田字格的位置。
2.教师示范写,边写边提醒注意的笔画,这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言字旁的“点”要写的高一些,靠右一些,与横折提的“折”对齐。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展示评价。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烂漫、爱玩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总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习的特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而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调动每个学生的感性经验。教师的任务则是设计富有情趣的、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教学问题,组织他们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柳树醒了》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课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在教学这一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观察观察柳树,把观察到的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爸爸妈妈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学校来。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柳树的生长过程已经掌握一二,在上课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让施教老师感觉心头一阵喜悦。随后在让学生感悟课文大意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是谁让柳树醒了?学生读文后能够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让柳树醒了。接着我跟学生说:如果你是春雷、春雨、春风或春燕,你打算怎样让柳树醒来?你喜欢扮演谁呢?请你先仔细读一读你要扮演的那一段,读完后再请你在老师发下来的纸上画一画。于是学生兴趣十足地读起课文来了。不一会儿学生便纷纷举手要上台表现自己了。表现时学生非常地逼真,比如扮演春雷的他就在柳枝上画了几棵嫩芽,问他原因时,他便说因为春雷唤醒了柳树,柳树刚刚醒来,所以才长出几个嫩芽。多精彩的表现呀!寻其主要原因便是教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后,生生动起来了,课堂效果相当不错。
通过教学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时,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他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有实践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上语文教案反思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
3、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
过程与理解:
抓住课文重点句子,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把话说得简洁明了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边默读边思考,明白什么样的话是废话
突破方法:
抓住人物语言,引导分析、理解
教学难点:
明白小熊收购的废话有哪些毛病,应加何修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借题激疑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有哪些动物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就让我们跟着小熊一起来《收购废话》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1)“收购”是什么意思?从各处买进
(2)“废话”可以收购吗?
(3)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对于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生字,用括号括出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带生字词。
1、开火车认读
2、指导重点生字读音
“驶”:翘舌音,注意与平舌音“s”区分;“废”:声母是f,不是h;“录”:读“lù”,与“nù”区分;“斤”:前鼻音,注意不要读成“jīng”
3、跟着老师读
4、擦拼音读
5、同桌互相正音,练读
6、指名读生字词
(2)出示句子,了解“了”的两种读音。
“这个人罗罗嗦嗦说了一大堆废话”中的“了”怎么读?
“小熊帮助大家把话说的简洁明了”中的“了”又该怎么读?你还能给“了”组几个词吗?了解了断了结了得多音词“重、了”组词。
三、巩固识字,书写难字
1、观察生字特点,全班交流,汇报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难字或易写错的字。
要点:“购、酒、驶、郊、段”都是左右结构。其中,“酒”与“洒”要区分清“驶”与“使”要区分,不要多横“段”的笔顺要注意。
“废、疾”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区分“广字旁、病字旁”
“毕、录”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录”下不是“水”,最后一画是捺,不是点“斤”是独体字,在田字格里居中。
2、出示生字“毕、废、斤、录、段”,读一读,写笔顺。
3、练写难字,教师巡视,引导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写好及时评议,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四)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讨论学习余下生字。
四上语文教案反思篇4
20xx年4月2号—4号,山东省古诗文教学研讨会在烟台龙口举行,我在参会的同时,有幸执教了李白的《行路难》一课,《行路难》是李白遭遇仕途坎坷之时所发出的人生感慨。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这首诗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
课堂教学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想: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我们要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不断地磨课,我感觉:要出一节自己感觉满意的课,不经过千锤百炼是不行的!对这节课我一次次的教学设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学设想,真是“不断磨练,不断完善”,对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由谈李白自然导入课文,再由李白的“嗜酒”过渡到面对美酒佳肴难以下咽,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探寻缘由。
在“读准、读顺”环节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当的课堂上可能自己一提到“节奏”问题的时候,有一些突兀,学生们没有很好的理解我的意思,把如何读好一首诗歌的方法一一推荐了出来,或许更换一种问的方式会更好,比如:如何停顿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我通过适时地展示背景,增强学生们对于诗的了解,诗歌,我个人感觉不适合翻译出来,学生们“一望而知”但是具体说说,又无从谈起,当给他们一个背景帮助之后,使得他们慢慢向诗境靠拢。
在“读细、读情”环节,我设计了:“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 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此环节设置是想达到:教学生一种方法,具体可抓;当再次背景引入的时候,想通过背景的拓展,螺旋问题的上升,实现问题的勾连;在这个环节的最后实现了“以诗解诗”的目的。标点符号的.改动,语气助词“啊”的增加,想让学生的朗读过程出现层次感,最终达到“诗无达诂”的目的。
在“读理、读人”的环节,回归到“难”的主线,当李白面对“难以下咽(食物);难以施展(抱负);难以选择(前路);三个方面的呈现也是想提示学生进行背诵,最后李白的诸多方面诗词想告诉学生“李白不止一面”,让学生在课外的诗词拓展方面有所收获!
当然本节课也有诸多遗憾之处,例如:首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方面,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感情,还需要再多多努力;其次,当学生的朗读很出彩的时候,没有给予肯定到位的评价,同时在鼓励其他学生的勇敢试探方面还是需要我再加大功夫。
李白的《行路难》是他在“跋涉”他自己的梦想征途,其实,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何尝不是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着一场场梦想的“跋涉”呢?每一次课堂的师生共同学习和收获都是这趟梦想征途上独有的风景,我愿意且思且行!
四上语文教案反思篇5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认识生字新词,初步感受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目标转化。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之后有什么感受?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作记号。
2、汇报自学预习情况。
出示生词:
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犯愁、煮书、火锅、杜甫、诵读、否则、牢记、妙词佳句、一篇文章、疑惑不解、得心应手、豁然开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疑惑、得心应手、豁然开朗、疑惑不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小组合作,分段朗读全文。
5、自由读,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做上记号。
6、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三、学习课文,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看图理解:苍劲有力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我”觉得奇怪,疑虑的语气。
3、全班朗读此段。
四、指导学生写字。
1、明确读词,复习要写的字。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
2、教师范写。请学生点评。
3、学生独立练写。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分别指7名学生朗读本课的7个自然段。(读后请全班同学评一评)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悟。
1、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
a、指名学生朗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重点理解: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现场查字典,选义项;把选出的意思抄在书上)
“消化”——食物在人或动物体内,经过肠、胃的作用,变为能够被机体吸收的养料。
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
b、小组讨论:本课的“煮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全班学生,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
“品味”——咀嚼和体味,深层次的感悟,细细品位是为了深入浅出的理解。
c、同位合作,反复朗读品味爷爷说的话。
2、学习课文第5、6、7自然段。
a、分角色朗读5、6、7自然段。
b、师:大家想重点煮哪一段?(第六段)
c、指名读一读,第六段。说说读后有什么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课文。
a、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一个同学读“我”,一个同学扮爷爷,其他同学扮旁白。
b、请小组全班交流展示。
c、评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得好才会读的好。
d、全班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提高,课外延伸。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读书方法。
2、推荐读书方法:
毛泽东——三复四问、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既要泛览,又要专注,“活读”和“参读”
华罗庚——慢工夫打基础,厚薄读书法。
3、课后收集有关读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
今天上这篇课文之前,我没有让孩子们回家预习,我想了解孩子们自学生字的能力如何。需要多长时间记住课后生字。孩子们在交流回报时可以看出,比较注意翘舌音与平舌音的区别,后鼻音与前鼻音的区别。能采用多种方法记识生字。在理解词语意思时,告诉孩子们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如理解“苍劲有力”,可让孩子们看插图中的横幅,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和运笔的力量。如:理解“得心应手”,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在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得心应手”说句子,将词语活学活用。如:理解“疑惑不解”、“豁然开朗”,可以通过表情演示、打手势的方法,对比两种心境的不同。如:“消化吸收”“诵读品味”、“妙词佳句”等词语,理解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在教学课文时,我采用直奔重点的学习方法。课后题2是学习重点。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组织学生按照此题要求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交流后,找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面前汇报心得体会。这一环节体现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意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乐趣。
四上语文教案反思篇6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突发奇想地将这首小诗套上了歌曲,随即演唱了出来。孩子们感到特别新鲜,那份欣喜一览无余。于是,孩子们也跟着把自己会唱的歌套上,用歌声演唱这首小诗,如此一来,既感受到了大叶杨乐观、向上的欢乐精神,又记忆了小诗。真可谓唱也陶陶,学也陶陶。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其实我们课堂的朗读教学,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在自读中、自评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上语文教案反思模板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