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中的细节和象征,读后感应该具备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既要展示对书中内容的客观分析,也要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下面是写文书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路遥人生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1
?且以初心过人生》这本书文字简练,不拖泥带水,是我喜欢的风格。
这本书对于有意向迈进翻译大门的人来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进的方向。该书详细地介绍了开设翻译专业的国内外顶尖学府,权威认证机构。还提到一些简单的翻译训练技能,如何准备每一场同声翻译等。除此之外,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窥视到如联合国这样的会议环境以及纯正贵族们的生活方式等。
读《且以初心过人生》这本书,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爷爷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姑婆是中学英语老师,外婆乃第8代中医传人。家住静安别墅。显然,她既出身于书香门弟,还是富三代。她的家庭给予她的是深入骨子里的`对生活、对事业无限追求的力量。当然富足的家庭条件也给了她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
看书的过程中,常会有共鸣。如作者的父亲建议她,为了今后能在翻译事业上有所作为,大学阶段需要的不是攻读英语专业而是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认同。翻译走到最后,拼的绝对是中文功底。同声翻译工作过程中,自己和搭档要在密闭狭小的“盒子”里工作。因此自己的穿着、行为都会影响到对方。如穿着邋遢,吃东西发出声音,喷浓郁的香水都会影响到对方的工作情绪。我自己是非常反感上班时有人剪手指甲,在办公室吃煮鸡蛋,在公交上某人身上散发出冲鼻的香水味等。这都是题外话了,但是这些细节确实是每个职业人都需要注意到的细节。
读文章时,你会发现作者很真实。在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作者坚强背后的“脆弱”。比如刚毕业时找工作的煎熬;孩子出生时,不期而遇的各种忙碌让她精神崩溃;遭遇翻译时客户和搭档不配合的抓狂等等。这更让我体会到一个人要想坚持自己的梦想是多么的不易。每个人这一生,一路走来所有的磨难,必将成为人生的财富。
当然,或许是校对不够仔细,文章里有个别句子有小的瑕疵。另外就是有的内容多次提及,在我看来是不太应该的。
很喜欢书中这句话:“口译就像天鹅游泳,无论水下多么挣扎,水面上看永远是知性自信”。生活如此,工作亦如此。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2
每当别人问起我最喜欢的一本文学作品是什么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人生》,路遥的《人生》这部作品是我大学最早接触文学的一部作品,至今为止读了三遍,也是我培养阅读兴趣开始的一本书,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人生》这本书,甚至不知道路遥是谁,但说到《平凡的世界》相信大家都懂了。我后面看过超级多的文学巨作,但我当时包括现在及未来它仍然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因为它所带给我的体悟与感受,是最深刻的。它就像航海中,灯塔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它对我现实的帮助也是最直接的。我将从事业与爱情两个方面来谈谈路遥《人生》对我的人生启示。
我想高加林他不仅仅只是想在农村当一个教师,他的梦想是在城里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改变家人的命运。他也这么去做了,他也相当努力。而对于我们今天年轻人来说,如果只想过着简单重复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只追求自己的快乐,我觉得是自私的。虽然追求自己的快乐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们不仅为我们自己活着,我们也有家人,朋友,我们是否有能力让别人和自己一样生活得更好,更快乐呢?只要我们有这个追求,就一定会做到。
我一直认为老天是公平的,因为当你舍弃一些东西的时候,你也会得到一些东西,当你得到的时候你也丢失了一些东西。就像文中的高加林一样,他为了美好的前程与亚萍在一起,抛弃了“一块金子”巧珍,他舍弃的东西也许是让他会后悔一辈子的东西,他能承受这样的舍弃吗?他有考虑过后果吗?他的后半生都为此后悔值得吗?同时高加林舍弃了农村悠闲自在单纯的生活,得到了城市忙碌拘束复杂的生活,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承担做出每一个决定的责任。
阅读是我最喜爱的一件事情,普遍喜爱文学类书籍。简简单单的这本《人生》带给我许多人生感悟,并且会影响我做的一些决定,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这本书本身的价值所在。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3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这句话是这本书的开头,也是值得回味并且反复咀嚼和思考的一句话。这本书由木木主编,里面由100多个小故事串起,分为七章。每个小故事都有一段人生感悟来总结。对爱情、对婚姻、对失恋后、对世事、对生活、对为人、对生命的一种淡定。
淡定就是你的淡然,你的超脱,你的看破。是一种态度,它不是处世消极,可以放纵,而是阅尽沧桑的醒悟、了然于胸的坦然;它也不是自我封闭、孤芳自赏,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地面对外界环境的纷繁和喧嚣。正所谓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p3。木木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淡定的心态,在生活中才会处之泰然,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这100多个小故事很短小,有的很熟悉,有的很陌生,有名人的,有网络的,有书里的,有流传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各式各样的人生,看过此书,那一句句人生感悟,可以教会你,你可以不必经历那些故事,不用体会故事里的各种内心纠结和痛苦,才能看淡一切的历程,你就能学会如何淡然处世,并且感受到内心的一种超脱和平静。那些都是别人的所走过的路,你可以发现在读此书的过程中,那些身在其外的自己的影子,似曾相识,但又不是那个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在昨天的读书会上,我举了一个书中的例子跟大家分享,是这样一个故事,妻子发现了丈夫有一封外遇的信,而后她觉得丈夫每天回来的相处都好假好不真实,她很痛苦,所以就去跟她妈妈交流,她妈妈说在发现之前你有感觉到他对你的爱变了吗。没有感觉到的话,就说明,他的爱一如既往,既然一如既往,还在意那封信干什么,放回去。然后,一天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也过去了,什么事情都没发生。p8。如果当初一直介意那个事情,跟丈夫摊牌或者挑明,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两人心中都会有疙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点点瑕疵和变化,只是婚姻生活中的一点颜色而并不会被染成其他颜色。
那婚姻如此,人生更应如此,偶尔的不顺意,偶尔的低潮期,偶尔的小挫折。其实,都是你漫漫人生路中的一点点小颜色。你的人生可以丰富多彩,工作、学习、家庭、父母、子女、朋友、同事、兴趣等等,某一方面的一时小波浪,不会对你造成天翻地覆的影响。看淡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淡定。佛教的四大皆空也是如此,教会我们如何去放下。放下,就是一种淡定和从容。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4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经典为什么会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一直也在阅读经典,渴望从前人的作品中,获得阅读的快乐、认同和感动,更想从中收获知识,汲取智慧,得到力量。经典照亮不了我们的人生,却可以激起我们的思考与困惑,也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路遥的成名作《人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着力塑造了高加林这一当代中国农村富有历史深度的青年形象,描写了他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他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也让我们在阅读之余对爱情、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
初读《人生》,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地莫过于纠缠复杂的爱情了:高加林的薄情,巧珍的痴情,黄亚萍的绝情,张克南的真情……就这样交织在一起,促使我们思考何为爱情,怎么对待爱情。千百年来,人们也都在探索它的奥秘,可它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虽然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却可以判断什么不是爱情,也许,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即使在他和巧珍那段最开心的日子里,也始终想着怎样走出贫瘠的山川。他最初会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许是他做农民的困顿与需要安慰的心理。并不是说他看不起农民,他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多年的教育经历渐渐褪去了他身上的泥土味,他没有想过要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做个农民。但巧珍对加林的爱却是不附加条件的,没有前提,无怨无悔,爱得纯粹,爱得彻底,爱得让人痛彻心扉。
大马河桥上,雪花飘扬。分手的时刻,巧珍哽咽地说:“加林哥,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识字,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她摇摇晃晃跨上自行车走了,狗皮褥子掉在了雪地上……爱情的过程异常动人,爱情的结果却很残酷。没有终成眷属,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爱情了吗?当然不是,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爱情也是。尽管结果可能不够圆满,可是仅凭结果评价爱情显然不够客观,没有过程的风风雨雨,没有两个人的相濡以沫,结果也许只是不幸地开始。从悲剧的本身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悲剧,而是希望,是人活着的勇气与激情,我们也正是从那些遗憾和悔恨中不断成熟成长起来,而这正是爱情甚至生命价值的体现。
爱情是无常的,幸福却是真实的。对于巧珍来说,马拴的一句话“我一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乡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万,存于心而不是显于形。对于高加林来说,做了场好梦,猛摔下来,他也不该惋惜,他的爱情不在这里。
1992年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时年42岁。虽然他不是一个天才作家,把生活的苦难和残酷写出来也不是他的特色,但是他的好处在于真诚,在于他尽可能地挖掘与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把年轻人的贫穷、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可敬,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
贫穷不是罪过,寒酸不是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高加林们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这样的人犹如一个贵族,应当得到尊重。《人生》能够在青年人中默默流行30年,原因也在于此。对于众多渴望凭一己之力在社会上立足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依旧面临着残酷的生存压力,而《人生》中那种不屈不挠的信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为苦苦挣扎和奋斗中的青年带来温暖和抚慰,给以他们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的话,既是对我们青年人的忠告,也可以看做是对《人生》的注解。
我们的人生该怎么走过啊?
路遥人生读后感篇5
初次邂逅《人生》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宽敞的书店里偶尔传来几句细碎的交谈,我的视线在书架间掠过,《人生》就这样毫无戒备地闯入了我的眼睛。
人生?如此大的课题让懵懂的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细细想来,每个人都对人生充满着幻想,金钱、美食、名誉都是人生的彩头,人们穷其一生不停地追逐着。但是读了路遥的《人生》,我才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主人公高加林在短短的几年里,就经历了一番曲折,他回乡,进城,又回到农村。他拥有过人的才华,有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的梦想,他勤奋努力,眼看就要得到想要的结果了,但命运终要惩罚他的贪心、骄傲、虚荣,于是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人生的起起浮浮,让他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其实,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坦途万里呢?有人大声地嘲笑他“活该!”,但这期间的挣扎与煎熬,又有谁能体会?他努力改变命运有什么错?又是谁操纵着那根叫做“命运”的线?任凭他努力挣脱也无济于事?
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村霸高明楼的儿子顶替,命运要他从此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愤慨、挣扎,冲动地想着报复,然而最终他还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人生本该如此,少不了磕磕绊绊。面对人生的沟壑,高玉德老汉的坦然与宁静像一张坚实的盾,稳住了一颗慌乱的心。
在他最为失意落魄的时候,巧珍的出现抚慰了他受伤的心。按书中的话说:“她是个斗大字不识一升的俊女子”虽然没念过书,但她温柔善良、勇敢无私、纯洁美丽,用她金子般的心来守护着她心底的爱人——高加林。为了加林哥,她毫无畏惧地刷牙,不顾众人的嘲笑;与加林哥大方地相伴骑车,不顾父亲的殴打;在加林哥卖不出馒头时豪爽地帮助他,不顾等待的艰辛,路途的遥远;在高加林被遣送回村后,不计前嫌地为高加林求情。她为加林做的每一件事都那么地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唯一的愿望就是加林同样爱她。在她伟大的爱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命运给高加林开了个玩笑,叔父的到来让他走后门当上了县上的记者。虽有马屁精马占胜的帮助,但他对马占胜、高明楼这样的领导是鄙视的,在高加林的内心深处,一股正义之火熊熊燃烧。高加林辞别了巧珍,来到了县城!他年轻气盛,才华横溢,吹拉弹唱,能文能武,很快就成了县城引人注意的角色,县城的生活让他傲气凌人,平凡而又自负,这也增加了人物的复杂性。
“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现实变成了梦想,有时候它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也许他始终盼望着黄亚萍的爱慕,黄亚萍的爱慕也确实搅乱了他悸动的心,他的人生面临着一次重要的抉择,黄亚萍的爱情来的如此突然,让他痛苦万分。高加林是矛盾的,爱上黄亚萍就意味着和她去南方,走入更广阔的天地,而巧珍只会牢牢地把他拴在这黄土地上。他再次面临选择。
高加林选择了与巧珍绝交,大马河静静流淌的河水见证着这一切,可怜的姑娘啊,遭到爱人的背叛,她的内心该是多么痛苦啊!高加林是无情的,在人生的转折点选择了比感情更为重要的冷冰冰的前程,高加林是可怜的,他在恍惚之间丢掉了怀中的一块金子——巧珍,他伤害了自己患难与共的亲人!人生啊!人生!这次你带给高加林的应是一辈子的遗憾!
因为走后门被举报,人生果真又把高加林送上了他想摆脱的黄土地,巧珍与马栓结婚,黄亚萍也离他而去。在大马河畔,那第一次与巧珍牵手,又残忍把她抛弃的地方,经历过的一切似乎就在昨天,这个曾经踌躇满志的帅小伙,似乎老了许多。
人生对高加林来说是深刻的,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更是如此,人生中的每一步棋看似遥远迷离,但其实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当高加林再一次踏上生养他的黄土地,再一次凝视木然却善良的乡亲们时,相信他不再有厌恶与憎恨,更多的是对黄土地抹不去的深情。在经过这番考验后,相信高加林一定会更踏实坚定地走过漫漫人生路。
路遥的“并非结局”带给我们的憬悟应是如此吧!
路遥人生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人生导师作文5篇
★ 人生诗意作文5篇